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二百三十章 村社先进经验与落后的塞里斯小农社会

“那这么看来,确实有些很特殊的地方。”脱欢渐渐明白了她的意思:“这些情况,对于管理和征兵,也有影响吧。”

“是这样的。”伊莲娜夫人点了点头:“村社可以说影响了平民整体的性格。”

“村民往往极为保守。这种保守不止是那种对于风气和道德上的要求,而是反对一切变化。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什么意外都别发生,也什么都不要变化。一如自己父辈祖辈一样,乏味却安稳地渡过一辈子。”

“害怕变化,是因为变化都没什么好事吧?”郭康问。

“是的。”伊莲娜夫人说:“一般来说,外来的变化就只有两种。”

“比较多的一种,是领主寻思出的坏主意,只会一通瞎操作,让情况更糟糕,破坏原有的生产;”

“比较少的另一种,是领主寻思出来的好主意。它能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这样领主就可以更高效地来收税了。”

“所以,村民对这些新变化,都习惯性地持反对态度。其实也不怪他们保守,主要是过去吃的亏太多了。但凡贵族们稍微靠谱一点的地方,他们的态度其实也会软化很多的。”

“呃……”郭康一时无言以对。

“可能也是这些原因,村社整体上也非常排外。他们的庄园可以自给自足——或者说,不自给自足也不行。”伊莲娜夫人继续道:“因为大部分地区,村落、城市本来就很松散。交通又十分落后,而且也非常不安全,所以也只能这么生活。”

“那确实差别很大。”脱欢也点点头。

郭康也跟着表示赞同。

这一时期的塞里斯式乡村,乃至从秦汉开始的塞里斯式乡村,就从来不是自给自足的地方。

民间的贸易一直没有停过,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也并不局限在家庭内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众多家庭自发的联合一直很常见。大量的工具、器械、物资,也不是家庭能自己生产的,需要不断从专业工坊购入。

而现在这个时代,盘算下年份,黄道婆推广的棉花应该已经在江南传播开了。

历史上,明朝后期开始,江南的农业和棉纺织业就会互相促进、升级。而现在,没有了靖难的干扰,明朝的农业和手工业,估计会更快地进入一个在欧洲人看来堪称疯狂的时代。

塞里斯农民并不拒绝新技术,而是孜孜不倦地投入财力和精力,去采购更高效的工具,使用效率更高的工作方式。乡间的生产并没有出现“内卷”和停滞,反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分工越来越严密,技术水平和效率也一直在提高。

这一时期,江南地区从四到五个人养活一个脱离耕种的人口,发展到一到两人就能养活一个。而这些多出来的空余人口,大量从事手工业,才有了这个时代堪称恐怖的出口能力。

也是因为效率的提高,乡间的农妇才能不再参与口粮的种植,而是基本脱离田间劳动,从事对她们来说效率更高的纺织业:根据后世学者的计算,一个从事棉纺织的妇女,每个劳动日的平均收入,可以达到农夫日收入的80%;而如果从事农业,只能达到30%~60%。

所以,和普遍印象相反,“男耕女耕”才是塞里斯生产落后时期的常态,而“男耕女织”反而是技术发展之后,效率更高的选择。

产出的产品,也远不止“自给自足”,进入市场的比例一直不低,而且随着生产发展,还有日渐提高的趋势。

实际上,一直到清朝中后期,这种趋势都还在延续。清朝中页,江南各府县有至少300~570万名妇女从事纺织,每年产出棉布一亿匹,其中4000万匹输出了本地,进入长途贸易,乃至出口国外。

数据可能还不够好记,但一些戏剧性的结论,已经足以展示很多东西了。

比如,英国人在清末发动战争,目标是让清政府开放口岸,倾销商品,以此挽回巨大的贸易逆差。但口岸开放之后,逆差反而更大了。

江南和岭南地区,能种植棉花的地方有限,原料产量一直不足。战争之后,进口英国商品变得更方便,于是各地得以大量进口印度棉花,并且采购西洋机器。

这使得手工业的效率继续提高。1845年开始的十年间,清朝进口的英国棉布减少了30%。而更严重的是,大量的清朝棉布,涌入了更近的英属印度殖民地,导致孟买周围的棉纺织业雪上加霜,最终几乎完全崩溃。

1856年,英国议会统计经济数据,发现从1850年开始,对清朝的逆差已经翻了一番——这一仗不但白打,反而让情况更严重了。

议员老爷们的智慧,似乎理解不了这种情况,对此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强行归结为“通商口岸开的还不够,还得再开放”,为此启动了第二次战争。

所以,后世界定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之类的定义,与其说是描述塞里斯乡村,不如说是拿欧洲乡村的情况硬套——在塞里斯,这几个概念就像“神圣”、“罗马”、“帝国”一样,属于互相之间就没法共同存在的词。

这么一想,很多事情也就能说得通了。

“对了,我听说罗斯村社里,有推崇苦难的传统,是这样么?”郭康正好想起个一直好奇的问题。

“是有这么一说。”伊莲娜夫人点点头:“罗斯地区崇拜‘圣愚’,而圣愚的行为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受难’。”

“圣愚的行事方式,往往非常虔诚、非常单纯。但在世人看来又很傻,甚至是近乎疯癫的。他们放弃**的享受和舒适的生活,为了信仰而放逐自己。”

“很多圣愚的事迹里,都有遭遇殴打、羞辱之类的情节。不过这些‘凄惨’的事情,反而是圣愚受难事迹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神圣性的来源。可以说,承受的苦难越多,圣愚也就越神圣伟大。”

“哎,真是不好理解。”脱欢叹气道。

“这也是环境逼出来的。”伊莲娜夫人摇头说:“村社的日子太苦了。不去承认苦难的伟大,让大家安心,也没什么别的办法。”

“这些特征倒是挺明显的。”郭康想了想。

追求绝对平均,甘于共同贫穷,追求集体主义却又闭塞落后的村落、歌颂苦难的习俗……仔细思考下,这跟塞里斯的传统,其实没什么关系,反而是典型的罗斯村社风格。了解了他们的早期历史,这些似乎也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您希望能参考我们的村庄管理方式,对家乡的村社进行改革么?”他问伊莲娜夫人。

伊莲娜夫人惊讶地看了看他。

“你这话说的。”狄奥多拉笑道:“不这样,难道还要让塞里斯式的农村,去学罗斯村社么?”

“是啊。”伊莲娜夫人也一脸奇怪地说:“还能让我们教罗马人种地?”

“哦,没什么,我就随口念叨出来了。”郭康赶紧把话题糊弄过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