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二百八十七章 难以理解的人(求月票)

在郭康那个年代,这种掠夺事件可以说是屡见不鲜。

额尔金的名字其实对于塞里斯人也不陌生。因为抢了帕特农神庙的这个额尔金,就是烧了圆明园的额尔金的爹。

——当然,老额尔金曾经因为妻子受到老朋友“照顾”,气急败坏之下公开打官司,状告二人通奸,要求一万英镑的赔偿。那个时代,正经贵族能忍受的,一般都是对此表示宽容;不能忍受,就会为了名誉和对方决斗。结果老额尔金身为家传七代的伯爵,却上来就要钱,因此名声大噪,一时成了国内顶流。所以,这个爹是不是亲爹,可能也不好说……

小额尔金虽然不知道来路,但祖传手艺却没有落下。不过,他在英国,恐怕没有自己父亲的名气。

老额尔金借助掠夺来的雕塑狠赚了一笔,甚至有了专有名词“额尔金大理石”——这笔钱高达三万五千英镑,足足顶三个半老婆了。小额尔金却很倒霉,没来得及享受自己的“战果”。

1861年,结束战争和谈判的小额尔金离开中国,去印度就任总督,但1863年就死了。原因是他在当地旅行时所待的住宅,意外遭遇雷击起火。

可能是突然的惊吓,导致他心脏病复发,一时无法行动。身边的仆人和亲友们,又不知为何,没有出面相助。最后,无法逃离火场的额尔金,就这样被活活烧死了。

所以,历史其实也个很有意思的知识宝库。

至于可怜的希腊人,其实直到郭康那会儿,都经常扮演替罪羊。

在他那个时代,有人认为“欧洲人认希腊文明当祖宗,整天吹嘘,所以我们否定希腊人存在古代文明,就能打击欧洲人的法统。”但实际上,看老额尔金和其他英国人的表现就知道,西欧人其实根本不把希腊当回事。

实际上,不仅希腊,罗马也是如此。曾经,欧洲的君主们确实喜欢蹭罗马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可能也就是中世纪前期还有点用。随着罗马遗产的逐渐消失,实际上也就成了个表演而已。罗马皇帝的名头,连神罗内部的诸侯都管不住,更别说外面了。

至于民间……平民和基层的文盲老爷,能知道曾经的罗马帝国到底是个什么,就不错了。

等到历史继续发展,民间也有了些文化,罗马干脆被彻底抛弃了。近代大部分欧洲国家,在确立文化时,都不约而同地回避了罗马。

法国人把维钦托利当做英雄,德国人则开始吹捧阿米尼乌斯。英格兰人则不知道为何,认了当年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民族国家构建的过程中,罗马早就被彻底抛弃了。被他们选择来建立神话的,都是当年的本地蛮族。可能也只有二战前后的意大利,还在坚持cosplay了。

而就算这些,其实也很小众。更别提可能只有相关爱好者,才会感兴趣的罗马了。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最多也就是“我们蛮族学了些罗马的遗留思想”的程度。

但要是学了些罗马要素就算的话,也太方便了。世界上最大的罗马法国家就是塞里斯。那到底谁才是罗马?

所以,这件事最尴尬的地方在于,攻击别人祖先,却发现蛮子根本不在乎祖宗。人家就没这个弱点……

“我们一定要多了解历史,要知己知彼啊。”郭康对兄妹俩感慨道:

“我说这么多,其实就是想告诉你们,塞里斯文明和其他文明的差距有多大。它和印度的差距,都远大于印度和西欧的差距。因为这本质上不是两个‘文明’,而是两个‘文明集团’之间的鸿沟。只不过东边那个文明集团,看起来只有一个成员罢了。”

“所以,用中原思维方式,来套其他文明,不仅是效果不好的问题,有时候甚至是危险的。”

朱文奎点点头,一幅理所当然的样子,估计郭康的话也合乎他的认知。小让娜则低头思索起来。

郭康对此并不着急。她年纪很小,今后会见识到一大堆例子的。只要有了足够的经历,不难理解这个结论。

当然,他还是希望能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让小让娜少走些弯路。尤其是她今后肯定要参与各种事务,与明朝打交道估计也少不了。这都是些重要的事情,教训可能会过于惨痛。

郭康自己能了解到这些,也是靠历史上惨痛的经验。

清末有一个很黑色幽默的例子。林则徐在上任广东之后,已经有风声,说英国人准备发动战争了。对此,林则徐没有闭目塞听,而是专门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林则徐的幕僚和广东当地官吏中,已经有主动探听西洋情况的人。前任阮元的幕僚萧令裕、林则徐本人的幕僚俞正燮等人,都发现了西洋人通过海上扩张的规律,主张警惕起来,参考洋人的方式提升武力,实现以夷制夷的目的。

林则徐到任后,又不顾避嫌,召集了一群通晓英语的人,专门翻译相关信息。不但直接与洋人接触,利用美国人、葡萄牙人和英国的矛盾,从他们那里获得消息;还专门收买了一批翻译、中间商、水手等社会下层的人,“终日刺探外夷情事”。他甚至不顾高龄,亲自在没有教材的情况下,从头学习英文。

林则徐本来就是个语言天才,当年刚去京城,就学会了官话,震惊了不少人(明清官场公认福建人说话难懂,而且改过来都难……);后来参加满语考试,得到了第一的成绩(那年头旗人没几个会满语的,考试拿第一就是天下第一了)。哪怕后来被贬去西域,也很快学会了维语和波斯语,甚至能把这两种语言融入诗词里。可见他的天分。

而作为朝廷里摸滚打爬几十年的老官僚,他对于权力的理解、和对政治的分析能力,当然也是非常扎实的。凭着老辣的眼光和精准的手法,到战前,他不但初步了解了英国本土的情况,也对殖民地的事项有了些认识。除了国家大事,甚至连英国女王宫中,女官的名单和薪水,都被他收集来用作分析了。

而通过一系列分析,林则徐得出结论:战争短期内打不起来。

按照情报,1837年,老国王威廉四世刚刚去世,英国人找不到男丁,立了只有十八岁的维多利亚女王。而这时,女王的叔叔们依然还在。

尤其是,维多利亚的四叔恩斯特,曾经担任过军队将领。和逐渐沦为花瓶的成员不同,恩斯特真的在普鲁士接受过训练,上过战场,和拿破仑交战,为此受过重伤。是真的有军事经验,而且指挥过大军作战的人。

这个时候,恩斯特继承了分裂出去的汉诺威王国,有了自己的国家和士兵。连当时的英国人自己都在传言,说他想要谋杀维多利亚,篡夺王位。

所以这样其实很明显:这孤儿寡母的,根本待不久。恐怕不用多长时间,维多利亚就会面临反叛,被四叔干掉。

而前来广州找事的,是东印度公司的人。这些商人在君主更替的时候,居然想擅自在边境开启战端。自古以来,边境商人自行其是,国家就没有不出问题的——清朝自己明显更清楚。显然,英国内部的危机已经极其严重了。

这种情况下,还怎么对外发动战争啊。

另一方面,林则徐也打听到,英国内部同样有反对烟土贸易的人。凭借他对国家利益的理解和判断,林则徐认为,英国朝廷是可以争取的。因为烟土贸易对他们来说,从道德和收益上都不是件好事,可以说服他们暂且控制住商人,获取时间。

他还专门给维多利亚写了封信,以有经验长者的口气,告诫对方,说中国贩出的商品,都是有利于人的。让西洋人获利颇多,而从来没有害人的东西。现在英国把并非本土所产的烟土贩卖到中国害人,不但道德上不容于天理,对他们自己也没有好处。不如把印度的烟土铲除,改种五谷,施行仁政,才能统治长久。犯罪的人应该严加处理,否则,今后有人把烟土也卖到英国,该怎么办?

除了依然坚持把英国称为夷,这封信的口气已经十分温和。寄出之前,林则徐还专门找了一群落水之后被救起的英国人,让他们看看润色下。他还留了个台阶,说相信英国只是因为商船太多,管不过来。不如赶紧管一管,对大家都好。

结果,这封信送到伦敦,公开之后,成了当时的著名笑话。《泰晤士报》都专门全文刊登,供读者取乐。林则徐期望的结果,也没能实现。

最后,林则徐获取了大量有效信息,进行了也不能说错的推理,却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由于坚持认定短期内打不起来,林则徐没有选择尽快全力加强防备,而是购置西式大船和蒸汽火轮船,开始研究,准备走长期路线,学习洋人经验,把西式水师经营起来。最后,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虽然守住了城,但损失颇大,连刚买的美国船都被炸了……

这件事就是个很典型的案例:不同文明之间,思维方式差别太大,想理解对方是十分困难的。别说林则徐这种老派官吏,就是郭康那个时代的塞里斯人,学会了外国人的语言,说实话也未必能完全理解人家在想什么。

因此,这是个很麻烦,但真的不能忽略的现象。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