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自建帐以来:罗马汗国记 > 第四百九十章 罗贯中的往事

欧多西娅跳下马车,在门口就听到李玄英一边弹琴,一边唱着一首调式陌生的歌。

她走上前,用力拍起门。

“谁啊?”李玄英在里面问。

“我。”欧多西娅说。

李玄英走过来把门打开,让她进来。借着灯光,她看到李玄英身后,那个看起来颇为精致的乐器。

而对门的墙边,有个书桌,上面摆着一叠稿纸和一盏灯。旁边的书架上,还放着不少乱糟糟的书籍和文具。一名带着头巾的老人,站在门扇侧后,正好也是窗口视野死角的地方。他迅速打量了欧多西娅一眼,又不动声色地把腰间短刀按了回去,小步踱回桌前。

李玄英看起来没注意到这些小动作,只是有些意外地问道:“怎么半夜突然来这边了?”

“外头乱起来了,你们没注意到?”欧多西娅问。

“这几天搞活动,不是天天都这么乱?我都麻木了。”李玄英有些无奈地回了句,就顺便介绍起来:“哦,这位是罗贯中先生。之前还没来得及带你来找他。”

“您就是最近特别出名的那位悲剧作家吧。”欧多西娅客客气气地向他问候:“我也听说过您的作品。今天有幸拜会您本人了。”

“过奖了,过奖了,小老可受不起这赞誉。”罗贯中连忙拱拱手,谦让道。

“罗先生也不用太谦虚。”李玄英笑着,又对欧多西娅说道:“这位先生在东方,就已经颇有名气了。”

“哦,那您……”

“哎,老夫也是在那边混不下去啊。”罗贯中看出她的疑惑,主动解释道:“我的先师施老先生,是张士诚的幕僚。虽然后来辞官回家,开始整理民间故事、乡野传闻,但还是受到了牵连。”

“而我家,是山西的商人,做丝绸生意的,因此经常要去苏杭一带进货。我就是那段时间,跟当地的先生们学了不少东西。但像我家这样长途做买卖的,和官府、和当地豪商,多少都要有些往来,等明朝立国之后,朝廷并不喜欢我们这样的人,因此也只能在民间活动,靠写书、编剧维生。”

“原来是这样。”欧多西娅似乎已经明白了。

“我们的作品,也不太受欢迎。”他无奈地说:“施老先生当年曾经计划,创作一部以江湖好汉举事造反为题材的。他准备全书用白话写,方便在市井传播。不过还没写多久,就被明朝官府抓住,说他写的是‘倡乱之书’,在刑部大牢关了一年多,才放出来。”

“当然了,我觉得,这也是避免不了的。那本书里,很多故事,名义上是北宋末,但原型估计都参考了张士诚等人。我问过他,他没有直接给我肯定回答过,不过我感觉,虽然最后闹翻了,但他是确实有些怀念,或者惋惜那些人的。”

“那时候还是明太祖老朱皇上在位,驭下甚严。书还没写完,都没刊印呢,就突然有官差上门拿人。现在想想,估计是他天天在街头巷尾念词吟诗,还跟人讨论作品情节,搞得大家都知道了吧……”

“罗先生自己也经历过这种事情。”李玄英说:“相比于明朝,当年元朝对文学创作的监管,确实要宽松多了。”

“他那不是宽松,那是根本没有管理。”罗贯中吐槽道:“至于好不好……就看需要什么了吧。”

“比如施老先生的好朋友鲁渊先生,是临安府人,考上过进士,在松江府当县丞。当年民变蜂起,鲁先生就追随脱脱丞相,率领人众扶保大汗。失败之后,也回到故乡隐居,明朝几次征召,都坚决婉拒,不愿出仕。施老先生和他们几个往来密切,彼此经常有诗词唱和,所以,我也了解一些他们的心态吧。”

“施老先生去世之后,我们几个门人弟子,受他嘱托,整理他的作品。尤其是那本《水浒传》,最后的部分,还没有定稿呢。可能是和元朝遗老们,关系略远一些,我受到的阻挠,倒没有他们这么大。不过,想做官,也是不太现实的。”

“为了维持生计、出版书籍,我之后常年在江南各地周游。一方面四处采风,搜集精彩的民间故事和杂剧段落,一方面也拜访故交、结识有才华的缙绅先生们。我现在说书的材料,基本都是那时候采集的。”

“所以你要说有没有怨气,当年肯定还是有的。不过前后二十多年,也就习惯了,反正我过得也还行……”他自嘲地笑了笑。

“那您为什么又背井离乡呢?”虽然进门时看起来很着急,但欧多西娅反而没有急着说自己要做什么,顺势问起来。

“我本来都习惯这种日子了,但老朱皇上殡天之后,朝廷似乎有些不安稳。后来突然听说,京城出了大乱子。”罗贯中说。

“那时,我正好出远门,想找个合适的印书坊,把之前整理好的部分刊发出来。结果稀里糊涂,就被当成嫌疑犯,给抓进县衙的牢里了。”

“听人说,当时京城里突然生乱,吴王不知为何趁乱逃跑,现在还藏在民间。官差正在四处找人。因为事关重大,见有嫌疑的,都先抓住再说。我一个外地人,在松江府到处乱转,平时还写过一些乐府诗,用双关隐喻嘲讽人。官差估计是看小老也不像个好人,就把我也给拿了……”

“啊……”李玄英也知道这件事,一时有些无奈。

“不过那次运气还好,事情没多久就查清了,我也给放出来了。但说实话,还是把人吓得够呛。反正我那之后是觉得,随便开口讽刺的习惯是得改改了。”罗贯中也有些后怕地说:“要知道,胡惟庸案还没过去太久呢。大家都以为,又要来大事了。我的几个朋友建议,我也出海去躲一躲,我就赶紧收拾东西,跟他们一起逃走了。”

“我好像听说不少逃入海中的事情了。”李玄英想了想,说:“不过也正常,明朝毕竟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能让人需要偷偷逃跑,已经算管理严格了吧。”

“像我们这边,想逃出去,可能都不需要特别准备。只要避开常年交战的几处前线,其他地方都基本没多少管理,跑进去跑出来都行。”

“跑进来也行?”罗贯中好奇道。

“是,每年跑来的人不少的。”李玄英告诉他:“我们一般会把他们集中起来,送到在克里米亚北边,那些新开发的村落去。虽然条件苦了些,但有土地和免税的政策,所以很多人直接就是冲着这个来的。不过,海外的元朝势力,又是用什么方式吸引人的?”

“一般不是他们主动吸引,是对朝廷不满的人主动逃走。在江南,这样的人其实也不少。”罗贯中告诉他:“当地商人给我说,朝廷以防范元朝为理由,动辄查封海港,但他们松江人,还是要和海商做生意的么。所以,大商人基本上都有私下里的渠道,在黑市上进货出货,乃至直接把商品走私出去。官府的监管能力终归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查禁。只要有渠道,还是可以逃走的。”

“而且,我常年和他们有些交往,再加上施老先生的面子,他们还是比较上心的。爪哇人派了艘船,把我们接走。到了那边之后,大族陈氏的族长看重我,就让我给他当幕僚。”

“那不是还不错么?”欧多西娅问。

“一开始还好,但安稳了几年之后,陈老太爷也去世了,他的子孙里,没有太有能力的人,反而都沉迷于互相争利。我也被排挤出幕僚行列,去地方担任一座岛屿的总管。”罗贯中说。

“这不是好事么,一方面远离争端,一方面也是个实权职位了。”李玄英说。

“其他地方不知道怎么算,但在爪哇元,地方总管是个风险特别大的职位。起码对于我,是不怎么合适。”罗贯中摇摇头。

“这工作就和赌博一样。爪哇朝廷会选一批人,把他们丢某个岛或者某个庄园去。这些人从哪来,什么背景,他们也不关心,只要有人担保,或者缴纳一笔对应的保证金,或者抵押些别的什么,就可以上任。”

“我听说,他们之前甚至帮助明朝的贪官污吏出逃,再让这些人去当地方官,美其名曰珍惜人才,让大家保持原有的官职级别。实际上,会以安全为由,把他们的家眷留在爪哇本地,然后让他们去各个岛上,和土人打交道去。”

“在明朝混到都不敢待的贪官污吏……这样的人,真能用么?不会把官场搅得乌烟瘴气么?”李玄英问。

“伱没听罗先生说么,这是去土人聚居的地方当总督啊。”欧多西娅忍不住插嘴提醒道。

“是的,就是这位姑娘所说的问题。”罗贯中解释道:“爪哇朝廷对于地方的总管、县令,乃至知府,都是包税的方式,和当年西周时候倒是有点像。只要每年能提供足够的贡金,朝廷不在乎你干了什么,贪了多少。”

“要是特别有能力的巨贪,能从当地榨出更多油水,给朝廷上交更多的财物或者人力,以求买来更高的官职和更大的权力,朝廷非但不会责罚,反而会加以奖赏——他们巴不得大家都能多贪点呢。”

“那,土人要是造反了,怎么办?”李玄英问。

“他们那个地方和中原不同,各个居住地之间,来往不是很方便,每年只有一部分时间可以通行。土人也分成了众多不同的部落、酋邦,彼此并不是一伙的,经常语言都不通,还时不时相互攻伐。哪怕当地原本存在的强势土王,往往也是一个比较强的城邦之主,借着贸易和威势,迫使其他人臣服而已。”罗贯中说:

“所以,哪怕一个地方的土人要造反,一般也没有其他人响应;哪怕都想造反,他们意愿上、军事上,互相也都很难联合起来。沿海的地方倒是方便了不少,但海战更讲究技术,人数的优势反而体现不出来了。相比于土人的木划子,元军的巨舰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所以,各处的航线始终被元军水师牢牢地控制者。”

“土人就算打下一个庄园、一个小岛,也没什么用。很快,水师就会把爪哇元的禁军运来镇压,还会带来众多其他族群的仆从军。这些其他地方来的土人,往往比元军还残忍得多。军队一过,经常连原本的部落都不剩了。至于那些封地比较发达,拥有权势威信的土王,都害怕明朝远胜于元军。宁可放弃一小部分权力,也要帮助元朝,防止被明军给改土归流了。所以,他们也不怕有人造反的。”

“当然,对于当地官吏来说,风险还是有的。元朝中央会视情况,给你安排一些启动资金,或者让你接收一些前任留下的兵力。不过,情况好的地方,早都被大族和他们的亲信瓜分完了,我们这样的新人,只能去更困难的地方,往往也没什么支援。有钱的人可以打通关节,或者干脆雇一批卫队。没钱的人,就只能借贷,然后硬着头皮去闯了。”

“我当时毕竟还挂着陈家门客的名号,官府没有太怠慢,给我安排了几十个县卒,就去上任当县令了。去那里之后,发现所谓县令,其实就是个种植园主。庄园旁边有两个名义上臣服的部落,县衙旁边有个小码头,货船会每个月来一次。除此之外,就什么都没了。”

“我算了下,庄园的产出,也就堪堪够朝廷的收税要求,不知道更多的东西从哪来。有老吏告诉我,得想办法找土人要。原来,庄园里的土人,学会了耕种之后,自己也会开一些地来种;平日里工作的时候,往往也会私藏些。这部分产出,要是能收上来,就归我自己了。”

“这确实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差不多了。”欧多西娅也告诉李玄英说:“我听说,在阿勒曼尼,税收的最大的风险不是被贪污了多少,而是收税人会直接卷走税款跑路。所以大领主宁可实行分封,然后获取少一些的贡赋,而不是直接派人收取——至少封臣们不会随便逃跑的。”

“天啊——”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