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都市现言 > 让心儿静一静 > 254、人情世故

254、人情世故

书名:让心儿静一静 作者:天地冰花 分类:都市现言 更新时间:2023-02-23 00:01:19

回马山的路上,坐在吵闹的大巴车上,周思国眼前仍不时浮现老家的情景。

一天下午,初春时节,还在上小学的周思国放学回家,有些口渴,见水缸已见底,就挑着水桶到村里的水井打水,不料,提第二桶水的时候,水桶从井绳上滑落掉进了井里,周思国只好提着一桶水,跌跌撞撞的向家里走去。

那时,水桶已属于家里很值钱的家什,更为关键的是家里吃水全靠挑水,没了水桶,家里喝水就成了困难。周思国心里很清楚:招致父亲的责骂,甚至一顿皮肉之苦在所难免。周思国就想该如何挽回。

当满头大汗的周思国提着一只水桶刚回到家的时候,父亲正好从地里收工回来。一见眼前的情景,尤其是从周思国那低垂着头,周思国的父亲马上明白了怎么回事,一声的责怪也没有,而是默默的走进了屋里,找来一铁钩子,绑在竹杆上,又从邻居家借来一长长的梯子,向井边而去。周思国不知父亲去干什么,又因自己的过错而心里极为不安,就悄悄的跟在母亲的身后,一同与母亲随父亲而去。

来到井边,周思国的父亲将长长的梯子放进了水井里,然后顺着梯子下井,周思国母亲担心周思国的父亲出现意外,忙上前道:“国儿他爹你要干什么。”周思国的父亲淡然道:“一会儿挑水的人多了,水桶就不好捞了。你照顾好国儿,别让孩子往水井边上看,小心掉进井里。”周思国更是担心父亲发生意外,但又知该做些什么,跟在母亲的身后,胆怯的目光不时的望向井里。

不长时间,满身湿透的父亲,浑身不停的哆嗦,手里提着一桶水艰难的从井里爬了出来。

虽然父亲从来没有责怪过周思国,但周思国的心里却一直不安。

在周思国的老家,过年是件极为隆重的盛事,被乡亲极为看重。周思国提拔了市委书记,成了老家人眼里共认的“大官”。然而,对周思国来说,每年回老家过年都如同过关。回到老家里先要请院里兄弟爷们坐坐,初一凌晨,还要到院里去拜年;初二,是上新坟的日子。自初三后,周思国就要去亲戚家拜年。本来拜年是表达心意的一种礼节,周思国下面有两个弟弟,谁都可以代替周思国表达一下心意。但似乎又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代表周思国去完成这一心意。每年回老家过年,周思国似乎都成了焦点。稍有不周,就会招来亲戚们的非议。周思国离开老家后,亲戚或是院里关系亲近的人就会找到周思国的母亲讨个说法。

其实,拜年也很简单,并非要跪拜于地作揖,而是道个安,问个好。家人亲戚讲究的是个礼节。原因很简单,周思国当了“大官”。平日里工作忙,官身不由己,可以不回老家过年,但既然回老家过年了,就要给院里尤其是一家人,还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家长辈拜年。以此衡量他们在周思国心中的位置,如果周思国稍有不周,那便是周思国看不起他们,是怕日后找其办事,周思国在故意疏远他们。

越是关系亲近的人越是计较。同样的道理,每年春节只要周思国回老家,前往周思国家拜年的人特别多,而且去的特别早,可以用争先恐后来形容。经常过年的饺子还没吃完,已有人前来给周思国的父母拜年。

一年春节回老家过年,长时间没回老家了,农村发展变化非常快,每家的房子都重新进行了修建,原来的位置已找不到,年初一大早就要出去拜年,天色尚黑,周思国根本认不出家族长辈们的房门,就随同前来给其父母拜年的同辈人一起外出拜年。因对老家的情况不太了解,,每到一家,周思国总是在最后。周思国家人丁较为兴旺,又恰恰辈份较小,拜年的队伍也就较长,有些院里人对周思国是否前去拜年也就看得不是很清。

不回家过年,上了年纪的老母亲惦念,而且老母亲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周思国很想多陪伴母亲幸福的度过晚年。另外,村里人也会颇有非议,有时甚至当着老母亲的面,使老母亲感到难堪,说是周思国官当大了,架子也大了,忘了庄乡可以,怎么能忘了老娘呢?回老家,老家亲戚的计较,也会使周思国感到头疼。乡俗,那说不清的礼节,使周思国感到处理起来比工作还棘手,成了周思国的心病。

又是一年的春节,回老家,周思国的母亲专门叮嘱周思国一定别忘了去院里一婶子家去拜年。周思国不解,心想:每年春节只要回老家,都要去给那婶子拜年,为什么偏偏今年娘专门叮嘱自己?娘就告诉周思国,去年春节离开老家后,周思国前脚走,院里那婶子后脚就找到了周思国的母亲,上来就问,哪里得罪了老嫂子?周思国母亲不解,就对那婶子道:咱老妯娌俩处了这么多年,别说得罪了,脸都没红过,你这话啥意思啊?经周思国母亲询问才得知,周思国忘了前去为那婶子拜年。虽然周思国的母亲没有责怪周思国,但周思国心里很是不安。就将前去为那婶子拜年的事告诉了娘,可能人太多,那婶子没有专门留意周思国,因而产生了误会。周思国的母亲特别嘱咐周思国:再到院里拜年的时候,尤其是到了关系较亲近的长辈家,一定要走在前面,时间来不及多说话,问个好也行,一定要让对方记着自己去拜年了。这样一来,每年回家拜年,周思国很是忙碌,每家都要由路上的队尾变成进门时的排头,而每去一家,似乎前为长辈拜年的只有周思国一个人,长辈们总是拉着周思国的手,拉上好长时间的家常,而每次的话语又似乎一致的重复:什么回来的啊?媳妇和孩子都回来了吗?等等。害得周思国常常从这家出来,要跑着到下一家。

礼节最重还当属母亲的娘家人,先去舅舅家,两个姨有意见,说是姨舅不一样亲,即使先去了姨家仍存在谁在先谁在后的问题。有时为了赶时间,周思国一天要前往两个姨家去拜年,因姨舅都在外村,就产生了在谁家吃饭,不在谁家吃饭的问题。在谁家吃饭,似乎谁家很有面子,心里自然很高兴,而未能吃上饭的亲戚,自然心里不痛快。周思国不能同时吃两家饭啊。后来,周思国的母亲干脆对周思国道,如果时间来不及,所有的姨舅家都不去了,在家陪娘吧。反正都是姥姥门上的亲戚,事后,由娘来解释。娘还对周思国说,国儿好不容易回家陪娘过个年,抽时间给他们去拜年,到头来还弄的这个有意见,那个不满意,以后不去了,哪里也不去了,在家陪陪娘,他们有意见就冲我来。虽然娘嘴上这么说,但一到了年初二后,去亲戚家拜年的日子,清早上完坟,送走爷爷娘娘,周思国的母亲又开始嘟囔起来:赶明儿,国儿先去哪个姨家拜年啊。过完年,周思国要回城里,娘依依送到村外,嘴里总是在重复着:国儿光忙着给他们拜年了,还没陪娘说说话呢。

同一的内容,同一的心情,不同的只是过去的岁月,娘越来年纪越大了,越老了。

娘的身影刚刚退去,笑容可掬的大老王老师又浮现周思国的眼前。

起初,也就是高中刚入学时,大老王老师留给周思国的印象并不太好。家境贫寒的农村学生,周思国因穿着破烂,很是显眼。或许大老王名校大学老师,不仅相貌堂堂,而且穿戴尤其是仪表又颇为讲究,即使在夏天,从不穿汗衫,整天穿着吊带裤,外扎腰短袖衬衫。与那些夏天穿着老头衫,甚至是汗衫为学生上课的农村老师形成了鲜明对照。

周思国所在的中学为农村学校,学校的老师大部分来自于留校的高中毕业的学生。周思国很清楚记得,上高二时,教材改革,好多内容,老师未曾接触过,只好夜里自学,白天再教学生。但在周思国的眼里,朴素的农村老师与仪表颇为讲究的大老王老师不同,农村老师虽然教学一般,但却让周思国感到特别亲切。周思国对大老王老师的成见并不完全来自于农村寒门学子的自卑,还有那感觉与大老王老师先天有种说不清的隔阂。大老王老师对学生要求特别严,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和鉴赏水平,每天在正式上课前,都要求每位同学熟记一篇新的唐诗宋词,并对前一天布置的作业进行抽查。大老王老师似乎故意与周思国作对,每次周思国都是重点检查的对象,而有时,周思国并未做到全部背诵下来,常常在全班同学面前难堪,时间一长,周思国的心理就有了阴影。还有,在周思国眼里,大老王老师是一位意见篓子,对学校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尤其是上课时,经常当着学生的面,对学校提意见,使人感觉负面的心理特别重。当然,周思国对大老王老师也有正面的感觉,不愧为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学识渊博,为人正派,尤其是在教学上责任心极强。

彻底改变周思国对大王老师负面印象的是,周思国至今都觉羞愧甚至是改变命运的不光彩之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