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游戏 > 全面战争之伐清 > 第三百二十七章 百官劝进

第三百二十七章 百官劝进

书名:全面战争之伐清 作者:泪曲.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3-02-01 16:36:43

韩王死了。

这个消息落入其他宗亲的耳中,顿时涌起千层浪,徽王、泸溪王、善化王、乐安王皆心忧不已,不敢抵抗,向前来抓捕他们的锦衣卫束手而降。

四王被抓入锦衣卫诏狱后,锦衣卫便在他们的府中掘地三尺搜查证据,并对四人进行审讯,他们都是从小娇生惯养,就算国破家亡后也没有吃过多少苦,因此在面对锦衣卫的严刑逼问下,他们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就将一切供了出来,当然为了保住自己全家老小的命,他们将一切罪名都归结到死去的韩王身上。

长沙王朱璟湲也是如此,即便韩王是他的胞兄,但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他还是和其他宗亲一样谎称是韩王主使并胁迫他加入,他对朝廷是半点异心都没有。

锦衣卫虽然不相信他们的说辞,但主要的证据都在韩王府的那场大火中焚毁,其他几个宗亲家里的书信也都没有留下,他们便只能就此作罢,将整理好的供词交给李元胤,再由他亲手交给苏言。

苏言看完这些供词后,对这些涉案宗亲的下限之低有了新的认识。

「真是大难临头各自飞啊。」苏言冷笑着说道,一旁的李元胤有些小心翼翼地说道:「殿下,以臣之见,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证明他们在其中出力多少,但此事事关重大,若不严惩,很有可能让更多人有恃无恐,对您出手。」

「你说的不错。」苏言点了点头,不知是不是错觉,李元胤仿佛看见他的眼中闪过一抹寒芒。

「拟诏吧。」苏言对着站在一侧的管嗣裘说道,后者连忙上前,拿起笔墨做好准备。

「徽王朱常渰、长沙王朱璟湲、泸溪王朱慈爌、善化王朱禋潬、乐安王朱议濬参与刺杀朝廷监国,罪不容赦,按大明律本应凌迟处死,但孤有好生之德,念其为皇室宗亲,免其死罪,活罪难逃,除籍夺爵,家产充公,发配云南。」

听着苏言的话,管嗣裘的笔在半空停顿了片刻,但还是刷刷写了下来。

诏令盖上监国印以后,便被直接传告天下,诏狱内的五位宗亲听后皆痛哭流涕,他们这养尊处优的生活习惯,要是被发配云南偏远之地无疑就是死路一条。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苏言在诏令发布以后,私下召见了王元用,命其亲自押送,等到了偏僻的地方后,再将那五个宗亲和他们的家人一并处死,斩草除根,以绝后患。

这是想要针对他的下场,他们必须要死。

这场刺杀案的主谋韩王也没能逃过,即便他已经葬身大火,苏言还是命人将他的尸体从火场里找了出来,他直接对韩王进行除籍,再将他的尸首挫骨扬灰,洒在长江之内。

因为证据确凿,少数心向朱明的人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顿首叹息这群宗室的不争气,除此之外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在涉事宗亲及其家人被锦衣卫押送着哭喊着离开南京的第二天早朝,内阁首辅许赫联名内阁次辅、户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江南巡抚等一干重臣及朝中上百名官员***劝谏苏言进位登基,主掌大宝。

他们称朱明无道,宗室不贤,致使天下大乱,神州陆沉,胡虏入关,窃据天命,楚王言才德兼备,力挽狂澜,光复江山半壁,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扫灭女干逆,人心所向,当取明而代之,建元称帝,开辟一番新天地。

许赫主导的联名劝进并没有提前和苏言商量,他在听完百官的劝谏后也是吃了一惊,但他明面上仍然一副波澜不惊的模样,看着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官员的反应和表现。

内阁辅臣张肯堂、礼部尚书、刑部尚书等人并没有参与,他们也只是听到了风声,眼下见他们居然公然劝谏,一时间也是陷入了

震惊之中,但很快,张肯堂和吴钟峦就反应过来,他们相互对视一眼,也跟着出列,跪倒在百官之中。

见内阁辅臣和礼部尚书这两位德高望重的原鲁王监国朝廷中的大员都选择了苏言,包括揭重熙在内的其他官员也就不再犹豫,跟着跪倒下去。

短短几息的时间,朝堂内的文武官员皆跪倒在地,在许赫的带领下高声劝谏苏言进位,但苏言并没有答应,他脸上露出犹豫之色,道:

「孤只是代为监国,待扫灭胡虏,平定吴贼,就会择宗室中贤明之人归还权柄,众卿怎能陷孤于不义之中?」

「殿下此言差矣,宗室无能,又欲刺杀殿下,怎能将大明江山托付与他们,殿下民心所向,百姓无不称赞殿下之贤,古有舜因贤禅让大禹,今殿下之贤举世无人能比,当为天下共主!」许赫高声说道。

百官再齐声附和,苏言再次推脱,如此三辞三让后,苏言只好叹了口气,道:「既然众卿如此重托,孤再行推辞,岂不是愧对众卿及天下百姓,孤允了。」

苏言话音落下,许赫带头山呼万岁,随后苏言命礼部及太常寺择吉日兴办登基大典,文武官员暂留原职,待登基大典后论功行赏。

百官劝谏称帝的消息迅速传遍南京全城,并以南京为核心向周围扩散开来。

正如许赫所料,南京百姓听闻苏言即将称帝,皆欢呼鼓舞,高呼万岁,苏言的根据地福建、浙江、江南三省也坚定拥护苏言统治。

至于其余各省,因路途遥远,消息还未及时传到,暂不知晓这一消息。

不过出乎苏言意料的是,礼部右侍郎钱谦益在这一关头辞官归乡,他在给苏言的辞官奏折中写到,自己曾辜负明室投降清廷,眼下明室将亡,他不愿再事二主,求告老归乡,为大明尽忠。

苏言不知道他的内心所想,但他还是同意了钱谦益的请求,放他归乡,钱谦益带头辞官后,又陆陆续续有多名忠于明室的官员递交辞官,苏言也都一一批准。

像是张肯堂、吴钟峦、揭重熙这些原明官员却并没有辞官,继续留在朝廷内,吴钟峦更是尽心尽力的为苏言筹办登基大典——经过钦天监的官员计算,登基大典将在一个月半月以后,也就是监国二年的七月初一日举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