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游戏 > 全面战争之伐清 > 第三百三十九章 吴三桂称帝

第三百三十九章 吴三桂称帝

书名:全面战争之伐清 作者:泪曲.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3-02-01 16:36:43

八月中,吴三桂一路撤回山西太原。

一直到进入太原城内,他们才终于松了口气,胡国柱和郭仕图这时才喜笑颜开的总结起二人在洗劫中获得的利益,他们同时也开始谋划起另外一个新的行动。

劝进称帝。

没错,苏言的称帝刺激到了他们两人,让他们也想着劝吴三桂称帝,好混一个从龙之功出来,他们现在荣华富贵有了,自然想着谋求权柄。

吴三桂继续当着周王肯定满足不了他们,只有吴三桂称帝了,他们才能更进一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是不可能。

因此,在两人的谋划下,他们开始联合起军中的将佐,在八月十八日这一天,趁着吴三桂巡视军营之时,胡国柱、郭仕图及军中将佐围住了吴三桂。

在对方险些误认为他们是要哗变的时候,胡国柱带头高呼万岁,请吴三桂进位登基。

胡国柱这样劝说道:「苏言谋朝篡位,取明而代之,天下人都无反对之意,由此可见明朝的确气数已尽,王爷继续拥立那朱敬鑃也毫无用处,且眼下我军从北直隶败退,军心不稳,王爷登基称帝,封赏三军将士,自然能够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

「正是。」郭仕图附和道:「还请王爷速速登基,切莫让三军将士失望!」

「请王爷速速登基!」

众将佐高声呼喊道。

吴三桂虽然在苏言称帝以后就一直想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成为皇帝,但他从始至终都没有表露出来过,今天两个女婿就这么突然劝进,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但同时,他的心里也更加蠢蠢欲动起来。

他看着自己这两个好女婿,故意装出一副烦恼的模样,婉言拒绝了他们的劝进,胡国柱也很有眼色的继续劝说,一番三请三让后,吴三桂才终于像模像样的答应了下来。

眼见吴三桂答应,他的次子吴应麒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黄色长袍盖在了吴三桂身上,随后后退几步,带头跪倒下来,口呼万岁,周围围观的将士也跟着山呼万岁。

就这样,在胡国柱的主导下,吴三桂于太原黄袍加身,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整个昭武朝廷内,虽然此时夏河南总督张名振还在不断攻打潼关,但其国内还是多处出现了所谓的祥瑞。

而在西安,消息传入皇宫(原秦王府)后,傀儡皇帝朱敬鑃长叹一口气,随后在前来逼宫的吴应熊和吴氏幕僚的胁迫下,含恨写下了禅让诏书,让那吴应熊心满意足地带走。

这封禅让诏书快马加鞭送到太原府,九月初一,吴三桂于太原府登台祭天,宣读昭武皇帝的禅让诏书,随即在三军将士的欢呼声中登基为帝,立国大周,改年号为「定武」,以太原为都城,原晋王府为皇宫,改名「定天府」,设西安为陪都,改名「西京」。

他又立妻张氏为中宫皇后,世子吴应熊为皇太子,并设置百官,加郭仕图为大学士,留守太原,晋胡国柱、吴国贵、夏国相为大将军,封吴应麒为齐王,王屏藩为东宁侯,赐予尚方宝剑。

为了表示自己的宽宏大量,他也恢复了朱敬鑃的益川王王爵,将靠近西安的兴平赏赐给他作为封地,礼制、规格如同天子。

吴三桂之所以将太原定为首都而不是自己经营较久的西安,主要还是惧怕正在猛攻潼关的夏军。

他担心夏军哪一天攻克潼关后直取西安,自己和朝廷一个都跑不掉,所以就将京师定在了这个更加安全的太原。

吴三桂登基称帝,三军士气的确为之鼓舞,也有部分势力慕名来投,例如华山的陕西总统虞胤、太行山区的山西总统牛光天和五台山的高鼎等人,他们的加入也使得吴三桂的周朝一时间声势浩大起来。

对于这些主动投诚的人,吴

三桂也没有放过招揽人心的机会,他给三人加官进爵,予以重用,想要以此让更多人前来投效自己。

同时,他也在自己占领的川北、陕西、山西三地开科取士,想要以此稳定人心,并为缺少文官人才的朝廷寻得新鲜血液补充。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大周朝廷举办的这场科举响应者寥寥无几,除了他的大本营汉中有比较多的文人参与,整个陕西去掉汉中籍的文人居然只有不到千人。

这明显就是各地文人不愿为新朝效力的表现,往大的说,他们就是不承认新朝的正统,或者干脆是蔑视皇帝!

因此,吴三桂愤怒了,他心想自己对那帮子读书人还算客气的了,可他们居然这般给脸不要脸,震怒之下,他直接命令军队去将那些不愿参加科举的士子抓起来,投入狱中,用以震慑其他不愿配合的人。

眼见吴三桂居然派出军队抓人,反而激起了部分人的血性,他们直接当街怒骂吴三桂为丘八,怒斥他为三姓家奴,叛明叛顺叛清,又自立称帝,简直是不忠不孝不义之人。

这些士子的怒骂虽然发泄了心头之恨,但还是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吴三桂雷霆大怒,将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尽数下狱,送往菜市口全族诛杀。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在人头滚滚的威慑下,各地士子终于被吓破了胆,他们虽然心中仍然对吴三桂充满了鄙夷和厌恶,但为了自己全家老小的性命,还是只能参加吴周朝廷组织的科举。

相较于陕晋等地的血腥,长江南北的夏朝国土内,各地士子皆怀着对未来的期待前往府城参加科举,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他们立志要博取个功名,在新朝内任官,为一方百姓造福。

淮北。

身着常服的张煌言带着他的亲信卫兵策马走在宽阔的官道上,从北平府一路南下进入山东布政使司后,他时不时能够看见身着儒服的士子和背着大包小包的书童前往府城赶考。

他们要先在府城参加乡试,在乡试中脱颖而出后,再在明年春季前往京师参加会试,最后才是由皇帝主试的殿试。

到处是一片勃勃生机,万物复苏的景象,张煌言很喜欢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场景,这会让他觉得自己弃笔从戎,半生戎马没有白费。

不过,老实说,在接到皇帝将他调回江宁的圣旨时,张煌言内心是多有不舍的,他多想继续率领大军和吴三桂、满清作战,收复失地,只是圣命难违,他也只能与苏辞交接,带着扈从返回江宁。

回想起离开北平之前,苏辞和一众将领为他送别数里,依依不舍,这么久的并肩作战,他们早已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