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 第二百八十七章 汝还战否

第二百八十七章 汝还战否

书名: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作者:徒己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3-02-01 19:27:19

「发生了什么事吗?」

看着闷头吃饭的郭默,黄蓉敏感地问道。

这次怀孕,郭默几乎全程陪在身边,就发现黄蓉似乎对什么事情都很是敏感,尽管他已经极力让自己放松下来,貌似还是露出了马脚。

「没什么,先吃饭吧,今天的菜做得不错,这个鱼你要多吃一些,对孕妇和胎儿都好。」

郭默的还在消化西夏军报的内容,他没想到事情会变得这样的离奇,如此一来真有可能一鼓作气,提前解决西夏的问题。

可是真这样做了,放着惨败的金国还没有完全收拾掉,就要去全面面对蒙古人,这战线就拉的有些太长了。

西夏的局势,如果不能取得彻底的胜利,郭默非常想有一个势力挡在前边,哪怕是仅仅能够牵制住蒙古人,就能让他腾出手来,完全灭掉大金国。

现在看来,在下西夏这盘棋的人,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这几位。

见郭默不愿意明说,黄蓉也没继续追问,招呼着小襄儿和小龙女,多吃些肉。

这两个小女孩,相差了几岁,却都是属于那种纤瘦型的,尤其是小龙女,恨不得一阵风就能吹走似的。

相处的时间越长,黄蓉就越是喜欢小龙女这丫头。

总是那样文文静静的,什么问题都能一点就透,看着文文弱弱的样子,练起武功来,却有着常人不具备的韧性。

明明只是十一岁的小女孩,却偏偏让人很是放心,似乎都不用担心她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

黄蓉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马上第四个孩子又要降生了,她非常想再生一个女儿,就像小龙女这样文静的。

因此,最近黄蓉更喜欢跟小龙女待在一起,给她讲解各种武功,黄蓉就在旁边看着小龙女练功。

小郭襄还是太闹腾了,尤其是这几个月,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小丫头跟小龙女练习抓麻雀的事情,黄蓉也知道了,作为武术世家,练武是迟早的事情,她倒没觉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只是,两人学的是同样的武功,怎么小龙女会那样的安静,而小襄儿练了抓麻雀的功夫,比起以往来更加的闹腾了。

现在燕王府中,很少人没被这小丫头捉弄过,除了不去捉弄冯衡和郭默,其他人都难逃这小丫头的「魔爪」。

郭默看到了,却站在那里「哈哈」一笑,还调侃地说一声「这就是小东邪啊——」

这?这关我爹爹什么事?

黄蓉有些不解,郭默却不愿意做解释。

问芙现在的主要任务,已经不是去伺候冯衡,而是在旁边盯着小郭襄。

用郭默打趣的话说,问芙看了小郭襄两三个月,连轻身功夫都进步了很多。

在桃花岛一众下人里,听香和问芙是两个比较特殊的存在。

他们进桃花岛的时间都比较早,当年才十四五岁,现在也二十出头了。

不仅出落成了大姑娘,就连一身功夫都练了出来,三流的水准放在一般的小帮派都能混个帮主或长老当当。

听香性格比较泼辣,问芙却恰恰相反,因此黄蓉才将问芙从娘亲身边换出来,专门去照看小郭襄。

而娘亲冯衡那里,黄蓉亲自从燕王府的一众侍女里,选出两个十四五岁的小丫头,赐名为「弄箫」、「侍剑」。

跟听香和问芙当年的待遇一样,也算是重点培养的对象。

这些有身份的丫鬟,黄蓉他们也没打算留一辈子,郭默不是那种攒后宫的人,遇到合适的主也会嫁出去的。

尤其是听香和问芙,在冯衡的眼里,这两个丫头在自己身边长了这么多年,也算看着她们长

大的,感情上跟自己的孩子也差不了多少。

众人吃过午饭,作为女儿奴的郭默,依然亲自把小襄儿送去睡午觉,还不到五岁的孩子,多睡觉终究没什么坏处。

当他再次回到「红雨阁」的时候,残席早已撤下,小龙女也离开了,黄蓉和李莫愁却备好了香茗,一副在等郭默架势。

「红雨阁」面积较大,又是黄蓉的居所,因此在最前边的这排院子,专门布置了公共的饭堂和茶室。

日常吃饭,李莫愁和小龙女也都会过来,大家和和美美的一起用餐。

「现在可以说了吧?是不是还有什么别的麻烦事?」

郭默坐下来之后,李莫愁将一杯沏好的茶放在他身前的案几上,黄蓉才出言问道。

「你们看看这个吧——」

郭默也没多说,将孟珙送来的军报,递给了二人。

见是正式的军报,黄蓉犹豫了一下,还是伸手接了过来。

孟珙写的很详细,事无巨细,尽可能都介绍清楚,还夹杂着自己的判断和分析。

「大姐,这......这会是真的吗?也太不可思议了?」

黄蓉却没像李莫愁那样一惊一乍的,对于西夏王朝最顶尖那三位,她也算有一定的了解,最关键的,现在这样的结局,跟她最初的设想,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至于中间这个曲折的过程,谁又会在意呢?

「默哥哥,孟都统做的很对,这位......「银城公主」做的也没错,既然她这样要求了,你就当做不知道这件事情吧。」

「此事现在看来,除了孟都统和赵都统,只有燕王府里咱们五个人知道,以我之见,就暂时不要再向外扩散了。」

郭默对这件事,没太多的感触,本来就没想过太借助外力,有了固然是好,真没有他也相信孟珙和他「敦武军」的实力。

李莫愁自然也没什么意见,只是觉得这件事情太戏剧化了。

认真想了想,这样一来,似乎自己在这三人中间,「实力」和「资格」是最薄弱的了。

看了看大姐黄蓉的肚子,李莫愁暗暗下了决心,看来自己也要加把劲儿了......

「默哥哥,这样一来,旁边那座院子的牌匾,你也该挂上了吧?」

燕王府后宅,一拉溜有三座院落。

正中央是黄蓉的居所,郭默名之为「红雨阁」,右手边是李莫愁的居所,郭默名之为「秋心苑」,左手边的,自然是留给「银城公主」的。

一应装饰和家具都摆放完毕,连标配的四个丫鬟、四个小厮也到位了,只是院落大门上的牌匾一直还空着。

「好吧,既然如此,那座院子就叫做「嫣然居」吧——」

郭默在洛阳城里,静候南北两处军情的时候,从临安出发的「秃鹰」尉迟轩等一行四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四千多里地,二十多天终于赶到了。

等他们到了中兴府,已经是六月初。

去年离开,到现在再次回来,大半年的时间,却已经物是人非。

「小南、小北,你们两个先去找「一品堂」靠得住的人,打探一下这一个多月来的的情况,我和你二师傅就到城东的院子等你们。」

虽然「秃鹰」尉迟轩和「开碑手」雷德,他们二人在「一品堂」的地位更高,但是说到同「一品堂」下属之间的关系,却要比尉迟南、尉迟北兄弟差一些。

不是人品的问题,毕竟上下有别,上下级关系的存在,不是每一个下属都能在上司面前畅所欲言的。

「秃鹰」尉迟轩和「开碑手」雷德,就先到他们曾经的一处秘宅,原来各自的宅院,在他们离开

中兴府的时候,已经变卖出去了。

当时,「散花娘子」柳一娘留了个心眼,就将这处秘宅留了下来,没想到才过去不到一年时间,还真派上了用场。

离开大半年,此处秘宅也没留人看守,二人勉强收拾出几间能容人的房间,在旁边不远的小饭馆对付了一口,就回到秘宅休息,等着两位徒弟的回信。

直到掌灯时分,尉迟南和尉迟北才从外边回来,还带着一个人,三人手里拿满了东西,都是吃喝之类的熟食。

「师傅,我们回来了——」

关好大门,来到堂屋前,尉迟南轻声地喊道。

「怎么现在才回来?进来吧——」

「秃鹰」尉迟轩听到是义子的声音,就让他们进来。

「小义?怎么是你?」

「大师傅、二师傅,好久不见了,想煞小义了。这次见到您,以后到哪里就把小义也带上吧,现在的「一品堂」,待着也没什么意思了。」

此人名叫杜义,也是「一品堂」中人,还是中兴府本地人。

无门无派,全靠自己打小的一腔热爱,也仗着家里有些银钱,他老爹没少给他请武教习。

可是,能请到家里的教习,哪里有什么真功夫,都不过是些庄稼把式而已。

就这样从八岁到十六岁,杜老爹算是花费了万贯家财,先后聘请了十几位武教习,也没让杜义学到多少真功夫。

不过这个杜义,不仅仅是热爱,练起功夫来也刻苦,每个教习最多教上半年,就没什么好教的了。

最后,一个有「良心」的教习,给杜义出了一个主意,让杜义直接参军,不是到普通的行伍中,而是直接去应征西夏的「一品堂」。

其实,他也是对「一品堂」一知半解,只知道那里边有不少武功高强之辈,既然杜义想学功夫,让他进那里去,应该也差不多吧?

杜义这孩子还认死理,知道了「一品堂」的存在,就天天到西夏皇宫门口等着。

既然「一品堂」是效忠于西夏皇帝的,那到皇宫门口去等人,总不会错吧?

也算这孩子运气好,一连去了十多天,终于有一次撞见了从皇宫里出去公干的「秃鹰」尉迟轩。

尉迟轩此人,面恶而心善,被杜义这个愣头青的半大小子拦住了战马,差点儿都给他撞一个满怀。

当他询问了杜义的来由时,骂了一句「胡闹」,就再次上马离开了。

「秃鹰」尉迟轩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他奉命出城,是到西疆的沙州去缉拿一名凶犯。

整整折腾了三个多月,才将那名恶贯满盈的马匪缉拿到案,等沙州知州将那人处死、结案之后,尉迟轩才返回中兴府。

让他没想到的是,杜义这孩子居然天天来皇宫门外等他,有侍卫问到时,杜义就将他碰到的尉迟轩的样貌讲给对方听。

侍卫们一听,哪还有不认识尉迟轩的,「秃鹰」的特征也太明显了些。

就没管这个半大小子,要不然天天在皇宫门口晃悠,又怎能会被允许?

「喂,小子,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多大了?」

这么大的孩子,正是叛逆的时候,像这样有毅力的还真不多。

「回大统领的话,小子叫杜义,今年十六、不是......马上十七岁。就是这中兴府的人,家住城南,您一打听就知道。」

见到尉迟轩跟他打招呼,杜义乐不颠儿地跑过来。

「十六岁,太小了点儿,你先回去吧,等过两年再来找我吧,或者随便找个军营先去锻炼锻炼。」

尉迟轩虽然觉得杜义这孩子不错,不过他已经有两个义子了,武功还练的

普普通通,连三流都还没达到,实在不想再找一个麻烦。

其实,当年他收尉迟南、尉迟北兄弟,更多的是看到这是一对双胞胎,长大了才发现并不算太好的练武资质。

只是处得年头长了,尉迟轩又没有婚娶,连他二师弟和三师妹成婚多年,也没有一儿半女,索性就把这两个徒弟当孩子看待了。

既然是自己的孩子,功夫好与坏,做长辈的也只能认了。

「大统领,别看我年纪小,可是我会的功夫不少,我也能吃苦,您看您缺不缺跑腿的,或者端茶倒水的?」

「在哪儿不是待两年,我就到您府上去当两年小厮也行。」

好嘛,杜义放着杜家大少爷不做,为了学功夫,宁愿到尉迟轩的家里去当小厮?

「哦,既然那样,那你明天就到我府上报到吧,驾——」

白捡一个小厮,谁不乐意?

关键是尉迟轩想观察一下,这个叫杜义的年轻人的心性。

尉迟轩也看出来了,这小子的资质还算可以,至少比自己的两名义子强一些,但是,也只是强一些而已。

毕竟,这个世界上,名师不好找,资质上佳的徒弟,同样也不好找。

就这样,杜义就到了尉迟轩的府上,从此也算是傍上了尉迟轩的大腿。

不过,尉迟轩也好,还是他的二师弟、三师妹也好,都没直接收杜义为徒,只是有时间了分别指点一下他的武功。

即便如此,几年下来,杜义的功夫也是一日千里,在二十二岁那年,终于突破到了三流境界。

而实际战力上,比起尉迟南、尉迟北兄弟,也不遑多让,自此之后,杜义才算是正式成了尉迟轩他们的记名弟子。

又过数年,更是先尉迟兄弟一步,到了二流境界。

尉迟南和尉迟北,南下去找师傅们的时候,也有心叫上杜义一起去。

可是,对方尚有爹娘在这里,又是中兴府本地人,就没跟他们一起走,暂时还待在「一品堂」里。

「一品堂」原本由慕容秋荻这样的半步绝顶之人统领,又有三大一流高手,和八名二流高手坐镇。

慕容秋荻直接带着三位一流高手离开,已故的西夏王李德旺,又分出四名二流高手去护卫「银城公主」,后来尉迟南、尉迟北兄弟的南下,就剩下杜义和另外一名二流高手,倒是受到了新皇的重用。

尉迟南和尉迟北兄弟,出去跑了大半天,也扫听到不少消息,之所以这么晚才回来,主要就是在等这个杜义从皇宫里出来。

现在,杜义也算新皇李睍面前的红人,直到天快黑了,杜义才能从皇宫里出来,就被尉迟兄弟直接带到了此处。

「小义,你可知道王上到底是怎么死的?」

对于自己这名记名徒弟,尉迟轩也了解的很,这小子不仅武艺不错,家境不错也读过几年书,比起那两名义子,更被他看好。

「师傅,您的意思是想问凶手吧?据我所知,王上确实是被毒杀的,只是到底是被谁毒杀的,我们都没亲眼看到,到现在还是个迷。」

这种事情,杜义自然不好瞎说。

「小义,为师问你,王上有可能是李睍派人杀的吗?你要想好了再回答,此事事关重大,容不得半点马虎!」

「秃鹰」尉迟轩冷冷地问道。

「师傅,您这不是为难徒儿吗?虽然中兴府也有很多人传言,王上的死是当今夏王所为,可是始终也没找到直接的证据。」

「就连被怀疑最狠的拓跋宏,到现在也生不见人、死不见尸的。」

「这事要是放在一个多月前,的确是件大事,但是现在一个多月过去

了,大家的注意力都被西边的战事转移了。」

「大宋燕王派来的三万「敦武军」和三千燕王护卫军,真是强悍!」

「尤其是那三千燕王护卫军,跟蒙古铁骑一对一硬撼,丝毫不落下风,反而仗着兵甲之利,将蒙古铁骑打得落花流水。」

「哦,你快说说,到底是什么样的战况?」

看到杜义说得眉飞色舞的样子,旁边的「开碑手」雷德似乎更感兴趣。

原来,孟珙和赵成宇入「银城公主」府之后,双方达成协议,成立「夏宋盟军」,而孟珙作为联军统帅,拥有最高指挥权。

兵力分配上,大宋出三万「敦武军」,西夏也出三万军队,共计六万人,直接驻扎到蒙古人退出的肃州。

三万西夏军守备肃州城,而孟珙的三万「敦武军」,在城外五里处扎营,双方成互为掎角之势。

赵成宇的三千燕王护卫军,直接成了「银城公主」的护军,毕竟这位也是大宋燕王的侧妃,理当享受这样的待遇。

孟珙接掌最高军权,整个过程出奇的顺利,甚至受到了西夏将士的一致欢迎。

毕竟在不久之前,军中的刺头已经被「银城公主」清理了一遍,再看到大宋「敦武军」的威势和装备,明显比西夏军要强出一大截。

更重要的是,西夏军已经败了好几阵了,还真没人敢出那个头,敢去跟蒙古人硬碰硬。

而大宋的「敦武军」一来,蒙古人居然一仗也没打,就直接退避两州之地,这一里一外的差距,也太明显了。

而且,「敦武军」的大名,即便是西夏这帮人,也早有耳闻,据说这位「敦武军」的孟都统,还是燕王麾下第一战将。

诸多的因素,导致了「银城公主」当众将西夏军虎符交到孟珙手上时,西夏诸将竟无一人出言阻止。

还剩下一万来西夏军,就常规地分布在甘州和西凉州,负责后勤物资的转运,和器械的整理维护。

这个任务也至关重要,大量的物资,是从大宋境内转运过来,到了银州,再向前线转运,「银城公主」就专职负责此事。

郭默麾下的军队,自成立之日起,除了狠抓训练、狠抓装备,比别的军队还多了一块,就是注重「舆论战」。

像他们一到西夏,蒙古大名鼎鼎的貼木哥汗,就立刻退让两州,带着两万多蒙古铁骑缩回了瓜州,这样好的素材,孟珙自然会好好利用一番。

将这件瞩目睽睽之下发生的事情,合理地加工、夸大之后,再次以文字或传唱的形式,向西夏诸州宣扬出去。

短短几日,「夏宋盟军」就收到了附近西夏民间的各种捐赠,孟珙来者不拒,让军需官一一登记在册,并按市价折成金银再返给这些拥军的西夏人。

这样一来,既解决了部分军需问题,大宋「敦武军」的仁义之名,却又再次传遍西夏。

这一幕幕看在三万西夏军的眼里,他们简直就傻眼了,在西夏带兵当兵了这么多年,哪见过这样的场面?

他们住在有城墙防护的肃州城里,而远道而来的「敦武军」,作为客军却在城外安营扎寨,想想都让这些西夏将领面有惭色。

几位西夏的高级带兵将领商议之后,亲自来到城外孟珙的大营里,要求双方换一下营地。

孟珙当然不会同意,这一招也是郭默给他们出的主意,包括之前的「舆论战」和按市价返给西夏人银钱。

虽然孟珙一开始也不明白燕王为什么要他们这样做,但是,当一切在他眼前发生的时候,连一向稳重的孟珙也被这神奇的效果给惊呆了。

兵还可以这么带?

仗还可以这么打?

还可以这么处?

此时,本就对郭默忠诚无比的孟珙,更是对这位燕王殿下,敬若神明!

「诸位,你们还是在肃州城里驻扎吧,不是孟某说大话,如果让西夏军驻守城外大营,不说打仗,就说如何建营、巡营、守营,你们都未必能做好。」

孟珙这话说的算客气,西夏人真的跟大宋,或者说跟「敦武军」比营寨的修建和防守,那真不是只差一个级别的。

虽然孟珙说的是事实,几位西夏的高级将领还是不依不饶。

最后,孟珙出了一个折中的法子,让西夏军选出一万人,在「敦武军」的一侧再扎一营。

并从「敦武军」中,派出一百人到这一万西夏军中,手把手地辅佐他们的百夫长。

比如教西夏军如何扎营,如何训练,当然包括郭默最初整理出来那些「洗脑」的东西,孟珙也「变本加厉」地,用在了这一万西夏军的培训上。

短短几天时间,这一百名「敦武军」的军士,以「指导员」的身份,同西夏军同吃同住同训练,从身体和思想两个方面去影响这些西夏军。

这,同样是郭默给孟珙出的主意,至于结果怎样,试过了才知道。

「夏宋盟军」跟瓜州城里的貼木哥部对峙着,孟珙却一点也不着急。

十天之后,一万西夏军培训的差不多了,孟珙就让肃州城里再出一万西夏军,与城外这一万西夏军对换。

这样一来,一个月的时间,孟珙就能够把这三万西夏军,完完整整的「调教」一遍。

想来有两三个月的时间,这三万西夏军的战力会提高一个层次,恐怕连思想也会向着大宋,靠拢一个层次吧。

双方对峙半个月之后,貼木哥就发现了问题。

对方明显是在大练兵啊?

而且有不断的西夏人到对方军营旁去交易,短短半个月,那里简直就成了集贸市场。

孟珙更是「可恶」,直接让银州从大宋内地,还运来了很多茶叶、丝绸、瓷器和美酒。

不愿意接受金钱的,也可以按市价兑换成这些物品。

如此一来,到军营旁送物资的人就更多了。

而蒙古人驻守的瓜州,早已经成了一座军堡,他们要想获得给养,要么从后方让博尔术支援,要么就得派兵出去「搜刮」。

可是,在西夏的西疆,他们能去的地方只有沙州和瓜州,现在有的蒙古军已经跑到更西的西辽去「搜刮」了。

现在是五六月份还好说,这要是到了十月之后,天气冷起来就麻烦了。

因此,貼木哥觉得必须在几个月之内,解决眼前的「敦武军」,再差也得再侵占两个州,否则到了冬天就是在等死啊。

而且,军中最近也不断有流言蜚语,说什么他貼木哥被宋人吓住了,都没敢交手就连丢了两州。

种种因素让貼木哥觉得必须打上一仗,而且必须打赢,才能将局面扭转过来。

思索再三,貼木哥给孟珙下了一封战书,派了一名胆大心细,且能言善辩之人,到孟珙的营寨去下书。

孟珙是当着西夏诸将的面,接待了这位蒙古的下书人。

战书的大意说的明白。

久慕大宋燕王麾下都是精兵强将,今日有幸会猎于此,愿于三日之后,双方各出三千铁骑,在瓜州和肃州之间直接来一场厮杀。

在同等的军力下,比一比是大宋的将士更勇,还是蒙古铁骑更强?

如若大宋不敢接招,就请退回大宋去吧,这样的军队不配做蒙古铁骑的对手,云云。

很拙劣的「激将法」,不过,孟珙二话不说就直接答应了他。

「本将也不再写回信了,你回去告诉貼木哥,三日之后,三千大宋将士,列阵以待!」

蒙古下书人回去之后,孟珙派亲兵去了趟西凉州,让「银城公主」带着燕王护卫军过来,并将肃州、甘州和西凉州,所有西夏的高级官员和将领都带过来。

孟珙这是打算让燕王护卫军出战,好好地替燕王殿下宣传一下。

当然,从「敦武军」中选出三千劲旅,想必也不会比蒙古铁骑差多少,但是燕王护卫军,却是从四支劲旅中筛选出来的佼佼者。

每个普通的军士,都有十夫长,甚至百夫长的战力,让他们出马的视觉效果会更震撼!

更何况,在大宋所有的军队里,燕王护卫军的装备是最齐全、最先进的,人手一把斩马刀、手盾、手弩,内衬细甲、外披大叶甲,一人三马。

养一名燕王护卫军的费用,足以养五名「敦武军」了,所以这些年将燕王护卫军的数量,提升到一万人已经算是到了极限。

三日之后,在瓜州和肃州之间的一大片空地。

西边的是蒙古铁骑,貼木哥将近三万蒙古军全带来了,连城都不守了。

兵不厌诈,谁知道对方会不会一拥而上?

「夏宋盟军」这边,孟珙居中策马而立,上垂首是一身大红,面带红纱的「银城公主」,下垂首是燕王护卫军都统赵成宇。

身后跟着百十名西夏这三州的高级文武官员,和军中诸将,六万「夏宋盟军」和三千燕王护卫军,严阵以待。

「孟都统,装备好了吗?——」

对面帅旗之下,五十多岁的貼木哥,依旧老当益壮,大声喝问道。

「哈哈,貼木哥,今日就让你们看看,我大宋男儿的勇烈!」

「弟兄们,你们是大宋最强的男儿,你们是燕王最信任的兄弟,用你们的勇武,用你们手中的战刀,告诉这些蒙古人,谁才是天下最强的军队,大宋万胜——」

「大宋万胜——」

「燕王万胜——」

赵成宇拉下脸上的面罩,护卫军的百夫长以上更是夸张,马也披着皮甲,将军恨不得武装到了牙齿。

「换马,缓缓向前——」

对方蒙古人到了阵前,从马上跳下来,养养马力。

燕王护卫军更夸张,人是骑着马过来的,部分装备放在左边的一匹马上,而右手边还有一匹作战专用的空马。

双方不再言语,蒙古人吹起了牛角别列号,孟珙则亲自带着十名力士,擂起了战鼓。

「嘟嘟嘟——」

「咚咚咚——」

「杀——」

「杀——」

双方各出三千铁骑,相向而行,快到一百步时,双方几乎同时开弓放箭。

五十步时,三千燕王护卫军,纷纷抽出背后的三根三尺长短的投枪。

等双方人马厮杀在一起的时候,目测蒙古铁骑已经有近千人倒下战马,而燕王护卫军落马者不足两百人。

「什么?怎么会这样?」

在后边观阵的貼木哥倒吸了口气,他派出这三千人,有他的全部亲卫队,又从三万人马中选出的两千多悍勇之士。

没想到,双方还没接触,自己这边就损失了千余人马。

「貼木哥汗,他们的盔甲防御比我们好太多了,而且这投枪的杀伤力太大了。就算是弓箭,咱们最多是铁制的箭头,他们恐怕会有真正的铁箭。」

看着有的蒙古将士,被对方的箭支,直接透体而过,除了有强力弓,还必须有全铁箭才行啊。

双方厮杀在一起,却更加惨烈。

燕王护卫

军则六人一组,尽量保持紧密的阵型向前厮杀,即便自己的阵型不全了,也能迅速同旁边的同袍再次组阵。

而对方的蒙古军,虽然同样悍勇,却是从不同的千人队里挑选出来的,相互之间的配合几乎没有。

再就是燕王护卫军,人手一把斩马刀,这正是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一斩马刀下去,蒙古人的弯刀根本就无从抵挡,这也是为何当初郭默就算是砸锅卖铁,咬着牙也要装备斩马刀的原因。

机灵点的护卫军,趁着跟对方有一定的空档,还时不时一抬左右手的手弩。

离着这么近,蒙古人根本就挡无可挡、避无可避。

短短一刻钟的厮杀,等双方再次拉开阵营的时候,发现三千蒙古铁骑,骑在马上的最多只剩下不到五百人。

而燕王护卫军,至少还有两千多人,横刀立马。

「大宋万胜——」

燕王护卫军都统赵成宇振臂高呼!

「大宋万胜——」

后边观战的三万「敦武军」齐声呐喊!

「大宋万胜——」

这一声并不齐整,却是从三万西夏军中,自发地喊出来的。

看到如此惨烈的战况,孟珙也热血沸腾,激动和心疼的眼泪,在眼眶里直打转,冲着对面大喝一声。

「貼木哥,汝还战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