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 第三百一十二章 太子立朝

第三百一十二章 太子立朝

书名: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作者:徒己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3-02-01 19:27:19

波澜壮阔的日子,总是那么的短暂,更多的岁月则是由最为简单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组成。

又在洛阳城里过了一个春节,孩子们也渐渐地长大,似乎一天就能变一个模样,连最小的郭逊都能满地爬了。

二月二龙抬头一过,大地开始复苏,郭默的府上也就忙碌了起来。

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桃花岛了,无论是冯衡还是黄蓉,都想着应该回去了。

尤其在桃花岛上还有那几个孩子,老三郭逍三岁多了,还不知道他老爹长什么样子。

千里迢迢赶到临安求学的赵思默,马上都要八岁了,学文习武也渐入佳境。

八岁的孩子,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耳濡目染间,他已经知道自己和郭逸、郭逍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

可是,为什么自己就不姓郭呢?

郭默一行,一拉熘有十几辆马车,冯衡、黄蓉、李莫愁,分别带着几个孩子坐在车上。

倒是九岁的杨过,已经能够独立骑在一匹小马上,鞍韂脚环齐备,得胜钩上,甚至还挂着一根郭默为他特制的银枪。

年前,杨过已经开始练习“杨家枪法”了,作为杨家的嫡传子弟,习练“杨家枪法”自然是应有之义。

陆冠英带了五百“虎贲军”去了大朝国,现在是由郭默的二徒弟武南天,负责在传授杨过枪法。

“五师弟,你骑的小白马跑得也太慢了吧?要不要四师兄给你换一匹大点的?”

待在师傅身边的哈吉,平日里除了练功,就喜欢逗弄杨过这个小师弟。

两百名“锦衣”,悉数随队南下。

经过将近一年的训练,每个人身上的功夫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越来越有江湖高手的感觉了。

陆冠英不在的日子里,“铁掌无情”陆平生,已经成为这支“锦衣”的大统领,李志常则副之。

整个河南已经是大宋的领土,郭默等人终于不再需要绕道襄阳了,一路过许州、走淮南,向着临安而去。

小龙女还是第一次到南方来,见识了这一路上的风土人情,小丫头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甚至还大胆地带着七岁的小郭襄,纵马飞驰在队伍的最前边。

“二妹,原想着襄儿多跟龙儿在一起,能变得淑女一些,谁曾想,现在龙儿倒是被小襄儿给带的‘疯’了起来。”

小龙女带着郭襄绝尘而去,透过帘子看到这一幕的黄蓉,却一脸的无奈。

“呵呵,姐姐,我看这样子挺好的。默哥哥就喜欢这样的小襄儿,你没看到他满眼都在放光吗?”

“龙儿也开朗了许多,这么大年龄的小女孩,还是活泼一些的好,把龙儿带出古墓是我做的最正确的事了。”

冯衡则跟金玉风坐在一起,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

“玉风啊,这次回桃花岛,我跟你师傅想把你的婚事给办了。你看看外边的小南天,你五师兄都已经到嘉兴去提过亲了,你的婚事总不至于要落在你这个师侄的后边吧?”

金玉风跟南希仁的事情,一直是众人关心的大事,至少在冯衡这个师母的眼里,不想让自己这个最小的徒弟,就一直这么单着。

女人的年龄,是最经不起折腾的,眼看就三十四岁了,再不考虑婚嫁,恐怕将来要孩子都麻烦。

“师母,我是没什么意见,只是想在师母跟师尊面前多待两年……”

即便已经三十多岁了,也算是见多识广的江湖儿女,每次说到这个事情,金玉风依然羞容满面。

“傻丫头,难道你结了婚,就不能来见师尊、师母了吗?这件事啊,我看还是让默儿去操持吧,单凭你们两个,还不知道会推迟到何年何月呢。”

南希仁就是一个闷葫芦,金玉风又是个女儿家,这种事情,如果没有旁观之人的使力,还真未必走的顺畅。

看着道路两旁的花红柳绿,扑面而来的温暖东风,所有人都意识到,春天来了——

郭默依然是一副低调的做派,他甚至觉得这样带着两百多人赶路,已经算是很奢侈了。

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月,三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在临安城即将关门之际,郭默的车队终于抵达了临安。

从北城门而进,没有惊动任何人,直接就到了此前的燕王府。

不过,跟洛阳的燕王府郭默改为“元帅府”不同,临安这座府邸,官家赵扩直接让人换上了“东宫”的字样,即便它并不在皇宫的东边。

“恭迎殿下回宫——”

就算是郭默再低调,自己太子府里的人总还要通知到的。

刚一下马,太子太师薛极、御史中丞卫泾、“南山樵子”南希仁已经候在“东宫”门外了。

在他们旁边,甚至还看到了户部尚书岳珂、兵部侍郎孟宗政和刑部侍郎宋慈。

这三位,也是郭默一手提拔,或因为郭默而崛起的人,老薛极无意中给他们放了点儿风声,就一起跟着过来了。

“薛先生、卫先生、四师傅,诸位,劳大家相候了,还是先进去再说吧。”

见到众人执意如此,郭默也不好说什么。

如今已经是太子的身份,自然就不能像以前那样我行我素。

两百“锦衣”护卫着十几辆马车进去,临安城这座府邸,别说是黄蓉等人,就算是郭默,都不是怎么熟悉。

好在地方足够大,也一直有人在负责打扫,两百多人的住处安排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黄蓉作为太子妃,到了这里就算再不熟悉,也是天然的女主人,自是招呼着一干女卷到后宅安顿。

两百“锦衣”,也在薛极的安排下,自有其吃喝和住宿的地方。

而郭默,则留下了二徒弟武南天和四徒弟哈吉,让这两个小子跟在自己身边,冠冕堂皇的说是为了让他们长长见识,实际上就是有两个顺手的使唤人。

“殿下,您这一走可有三四年了,过去您是燕王尚有情可原,如今您已经是一国储君,该守的规矩您还是要守一些的。”

屁股刚刚落座,太子太师薛极还没有说话,旁边的御史中丞卫泾就先说话了。

一听这个论调,郭默的脑仁都有些疼,不过,他也知道卫泾完全出于一片赤诚。

大宋朝终于有了真正的储君,又是这样一位有为之君,满脑子“忠君爱国”的卫老夫子,又怎能不耳提面命一番?

“呵呵,卫中丞,殿下这些年的所作所为,你我都看在眼里,纵观整个历史,文治先不谈,有如此武功者也寥寥无几。”

“殿下都是在为了大宋的将来奔波,只是方式异于常人罢了,殿下生性如此,卫中丞就不要求全责备了。”

作为太子府的属臣,太子太师薛极还是要替郭默说两句的。

当然,他也清楚卫泾并不是在刁难郭默,虽然这老夫子身为御史中丞,您可别忘了太子殿下还兼任着御史大夫呢,那妥妥地就是老卫泾的顶头上司啊。

“哈哈,卫老的一片关爱之情,我自然是清楚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朝堂也好、军旅也好、邦交也好,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只要出发点是好的,而结局尚算不差,卫老就不要动本弹劾小子了吧?”

一句自嘲的玩笑话,瞬间拉近了跟在场众人的心。

“哈哈,卫中丞,老夫也给殿下求个情,您老就高抬贵手一次吧——”

兵部侍郎孟宗政,在这几人里边论官职不如薛极、卫泾、岳珂,只是和年轻的宋慈一样,位居一部侍郎罢了。

但是,他的年龄和资历放在那里,跟薛极和卫泾也相识多年,只是这几年才多了来往而已。

军旅出身的人,心胸和说话,自然就豁达一些,因此,孟宗政也接着郭默的玩笑话,像模像样的“求着情”。

“哼,下不为例。不过,殿下既然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有被‘弹劾’之嫌,不知可否送些礼物来堵一下老夫的嘴呢?”

“听说殿下有一种叫‘美人泪’的葡萄酒,如果多的喝不完的话,老夫倒是可以帮忙一二。”

哈哈哈——

众人一阵大笑,谁也没想到,平日里一丝不苟地老卫泾,居然也有当众开玩笑的时候?

这是在“公开索贿”啊?

“哈哈,好,无论是‘英雄醉’,还是‘美人泪’统统管够,一会儿诸位多喝两杯,临走时我再派人往各位府上送上一些。”

既然卫老夫子都这样“折节”了,郭默也会顺杆爬,这些都是他的股肱之臣,自然没什么好吝啬的。

一顿饭,吃的宾主尽欢。

次日,恰逢三月末的大朝会,天还没亮,郭默就被叫了起来,一脸不情愿的样子。

在黄蓉和李莫愁的伺候下,一身太子服饰穿戴整齐,郭默还是第一次穿这身行套,着实难受的很。

拒绝了薛极早已准备好的太子车架,直接让人牵了匹马过来,就带着武南天一人,向皇宫而去。

郭默到达五凤楼的时候,已经有一些官员等在那里了。

这些官员,居然三三两两地站在墙根处,难道现在没有休息的朝房吗?

郭默也记不清楚,供官员休息的朝房是哪个朝代出现的。

“太子殿下——”

这些官员未必都认识郭默,但却都认识他这身袍服。

“诸位早、诸位早——”

郭默将战马扔给后边跟着的武南天,双手抱拳向这些陌生至极的官员们问着“早”。

郭默这样独特的打招呼方式,既让人觉得新颖,又显得那样亲切,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官员,甚至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呵呵,殿下来的够早的啊,老夫还以为今日大朝会,殿下会迟到呢。”

这时,兵部侍郎孟宗政也打马过来了。

好容易见到一个熟人,郭默赶忙跟众人挥手告别,快走两步到了孟宗政面前。

“孟侍郎,这早朝的时间是不是太早了点儿?诸位大臣就这样站在墙根处,连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嘛?”

郭默凑近孟宗政耳边,低声地问出了自己心中的疑惑。

“哈哈,规矩一直都是这样的,要不哪天殿下您给改改?”

孟宗政跟郭默也算是老熟人了,见到郭默向自己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觉得这个太子殿下有些好笑。

不过,只有当他是自己人,或者太子殿下本身就是赤诚之人,才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好,改改就改改,要不然也太有些劳民伤财了,现在的天气还好,遇到大冷天岂不是更加难受?“

“另外,早朝的时间这么早,众人未必休息好,或者都没能吃早饭就过来了,长此以往对身体是一点儿好处也没有。”

孟宗政也就随口一说,没想到郭默竟然当真了?

看着郭默那一副认真的样子,孟宗政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感动。

卯时刚过,众臣已经集结完毕,按着各自的官位,文东武西走进了大庆殿。

郭默自然排在首位,只是他很自然地站在了武将之首,排在他身后的就是兵部尚书胡榘、兵部侍郎孟宗政等。

而站在文臣之首的,正是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薛极。

薛极看到郭默站在了武将之首,自己就有意无意地向后错了半个身位,将郭默的位置更凸显了出来。

“臣等参见官家——”

少时,大宋官家赵扩也从殿后走了出来,旁边紧跟着形影不离的老太监。

“哈哈,太子啊,这身衣服穿到你身上,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赵扩轻轻摆了摆衣袖,让众臣免礼,上来就开了郭默一句玩笑。

“嘿嘿,儿臣觉得穿着它有些不自然,如果能换一套戎装穿着,估计还会更舒服一些。”

好嘛,这父子二人的对话,众臣听了也不敢评判什么。

“众卿,有何本章就一一奏来吧——”

赵扩也没敢再接郭默的话,他可清楚自己这个儿子,再说下去,指不定会有多雷人的话出来。

月末的大朝会,算是总结性的会议,尤其这个三月份,春耕的事情也是一件大事。

同时,大金国河南区域收复大半年了,在汴梁城也即将迎来第一次恩科取士。

因此,主要是户部和礼部官员在做奏报。

林林总总的,大朝会也进行了一个时辰,郭默注意到,大庆殿内很多人的精神头都不是很足,尤其是一些上了年岁的老臣。

此时,太阳才完全升起,从大庆殿的门口,有一缕阳光能照到大庆殿内一少半的位置。

“还有人要上奏吗?”

按正常的大朝会时间,该说话的都说完了,要么官家再总结几句,要么就直接散朝了。

“臣御史大夫郭默,有本上奏——”

正在这时,郭默却出班奏道。

这一嗓子,整个大庆殿里都安静了。

这是什么情况?

怎么自称“御史大夫”了?

虽然,众臣都知道这太子殿下也兼任着御史大夫的职位,可是,从来也没人会觉得郭默会去做一个御史的事情。

再说了,那御史大夫是该干御史的活吗?

而且,这是在正式的大朝会上,太子殿下居然不自称“赵昊”,而依然报着昔日的名字“郭默”,令很多大臣不解其意。

“哦,郭卿有何事要奏?直接道来——”

官家赵扩倒来了兴致,心想你这小子多少年都不来上朝,这一来就要玩个花样吗?

还自称“御史大夫郭默”?

是准备弹劾谁吗?

不应该啊,你要是看不惯谁,不就直接去干掉了吗?

满朝文武一脸不解的样子,而站在郭默身后的孟宗政,眼睛却亮了。

“殿下,这不会真的要说刚才那事儿吧?”

孟宗政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隐隐有些期待,又担心这样会给郭默招来麻烦。

“启禀官家,臣有两件事要奏。”

“其一,每逢朝会,都是卯时开始,而很多住的远的大臣,甚至要提前一两个时辰就得起床。”

“这样一来就导致严重的睡眠不足,一天两天没问题,时间久了对诸位臣工的身体也是一个伤害。”

“大朝会也不过一个多时辰,殿中文武却多有精神难以集中者,而朝会之后,众臣工要么到有司署理公务,要么就回家补觉。”

“如此早的开始朝会,真的就合适吗?”

“臣觉得不妨向后推迟一个时辰,改为辰时开始。红日初升、气象万千,眠足食饱、神清气爽。”

嘶——

郭默这番话说完,大庆殿上听到很多人倒吸了一口气。

太子殿下竟然提出这样的奏本?

众臣赞成吗?

当然赞成了!

可是,应该赞成吗?

窃窃私语的声音,顷刻间就此起彼伏地在大庆殿内响起。

“诸卿,方才太……御史大夫所奏,诸卿以为如何?”

还能如何?

一时之间,文武百官竟无人出来赞成或者反对。

按理说,这个时候礼部的人应该出来说几句,毕竟朝会制度,算是朝廷的一项基本制度。

虽然赶不上战争和祭祀那样隆重的地位,也不是哪个人能轻易更改或置喙的。

可是,礼部尚书程珌,现在又是太子太保,还在汴梁城主持大局呢,他不在这里,礼部的人自然也不好出来表态。

更何况,就算是老程珌在这里,难道他还会站出来反驳太子殿下吗?

礼部的人不发言,众人就把目光看向了文官那边的前两位。

一个是现在的文官之首,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薛极,一个是御史台的掌门人御史中丞卫泾。

“薛卿,你以为方才郭卿所奏如何?”

见没人说话,赵扩索性直接点名了。

“官家,方才御史大夫所言,的确有几分道理,但是朝会的时间古来如此,老臣以为还是从长计议的好。”

薛极见官家点了他的将,只好站了出来。

薛极所言,倒也是中规中矩,既没有偏袒郭默,也没有一杆子打死。

“从长计议?好,薛卿所言,果然老成谋国,那就从长计议吧。御史大夫,你还有何事要奏?”

赵扩也没想好该怎么处理朝会的时间问题,索性听从了薛极的建议“从长计议”。

“启禀官家,臣来上朝之时发现早到的臣工,只能三三两两聚集在宫墙下,或者直接就停留在大道上。”

“如今天气尚可,若是遇到刮风下雨,或者隆冬、炎夏,长久待在外边,一则于身体有害,二则也有损朝廷威仪。”

“因此,臣奏请官家可在大庆殿左右,各设一处朝房,以供文武百官暂时休息之用。”

这道建议,倒是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应,只是所有的大臣听了,都对郭默投来感激的目光。

“嗯,御史大夫这个建议不错,朕就乾纲独断一次,照准了——”

“就在来大庆殿的两旁,选两处空房,文东武西,冬备炭火、夏备凉茶,让臣工们歇歇脚吧。”

“官家圣明——”

虽然不算什么大的恩惠,但是,当赵扩说出这个决定的时候,众臣还是齐齐出班谢恩。

“哈哈,好了,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散朝吧。”

“御史大夫,跟朕到御书房去——”

赵扩吩咐退朝,却将郭默留了下来,且在“御史大夫”四字上,着重强调了一些。

薛极、卫泾等人,相视一笑。

你们父子二人的事情,自己到后宫去撕拨吧,我等还是躲得远一些为好。

福宁宫,御书房。

“老爹,你赶快让御膳房给我准备点早饭,我这还饿着肚子呢。”

一进福宁宫,郭默端起桌上的糕点就开吃,也不知道让一下旁边目瞪口呆的老太监,以及瞠目结舌的赵扩。

“哈哈——好,好,老货,你快去让御膳房做几个好菜送过来,太子等着吃呢。”

看着郭默故作“狼吞虎咽”的样子,赵扩原本还有些想挤兑郭默两句,却被他一句“老爹”给彻底打败了。

是啊,眼前的不仅仅是朝中的御史大夫,是大宋的太子殿下,更是我赵扩的儿子啊。

儿子到了老爹这里,那还不是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喝什么喝什么?

如果郭默再像之前那两位太子一样,表现的唯唯诺诺,或者说客客气气的,那么他老赵扩估计才会真正难受的。

时间不大,荤素有致、海味山珍,满满地摆了一桌子。

郭默已经到了“先天境界”,就算是十天八天不吃不喝都没关系,但是,到了赵扩面前,自己就只能是个儿子。

越是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把眼前之人当做亲爹对待,就越能让老赵扩开心。

自古天家无父子,郭默却不信这个邪。

更主要的是,这么多年了,郭默能够感受到,赵扩对自己那种毫无保留的爱和保护。

人心都是肉长的,郭默又何尝不是牵挂着福宁宫里这位老爹呢?

毕竟,血浓于水,更何况郭默始终是“同情”着皇帝这个职业。

“小七啊,昨晚就听说你回来了,没想到今天一早就来上早朝了。”

看着郭默在那里狼吞虎咽,赵扩不禁有些怀疑,御膳房的饭菜有这么好吃吗?

不自觉地,赵扩自己也拿起快子,挑了几样菜各自尝了一口。

没什么变化啊?

“你在朝会上提出的两个问题都很好,不过为父现在只能准你一个,剩下关于朝会时间问题,正如薛极所说,要‘从长计议’。”

听到赵扩说起正事,郭默也放慢了吃喝的速度。

“毕竟是延续了这么多年的制度,历朝历代都是这么过来的,即便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如意,到现在依然没有改变。”

“小七,你如果想改变,就先把前期必要的准备做充分了,利用邸报或者御史台提前造造势,等你坐到老爹我这个位置的时候,再颁布新的政令吧。”

原来,这一路走来,赵扩已经替郭默想好了对策,既能减轻来自各方有可能存在的压力,又想把这当做一件善政,留给即位后的郭默。

“对了,你在罗氏鬼国生的那个儿子,我也见到了,也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你是怎么考虑的?”

“只是让他做一个罗氏鬼国的国主,还是说要把这个罗氏鬼国给收进大宋的版图,然后把这小子再分封过去?”

这结果看似差不多,却又有本质上的区别,郭默还真没认真考虑过。

罗氏鬼国?那是后世的贵州、广西吧?

“老爹,这种事情,我们自己提出来总觉得有些不合适,还是等将来罗氏鬼国他们来做选择吧。”

“或者说,等思默长大了,让他自己做决定。不管是他想独立建国,还是想并入大宋版图,不都是我的儿子吗?”

在郭默的内心里,还真没有想过主动去侵略谁。

攻打大金国,那是因为无论是河南河北之地,还是关中、河东之地,都是大宋的故土。

郭默出兵攻打,那不能叫做占领,只能是在“收复”。

至于西夏,那不是后世的宁夏吗?

也是属于我华夏的版图啊,岂能容忍外族势力占据着?

“好吧,对外的事情,还是你自己来拿主意吧。不过今年的中秋,你必须跟老子一起北上祭祖。”

“这几个月你要想进朝堂呢,就过来听听、看看,有什么建议就多说说。要是想‘歇歇’呢也随你,别耽误祭祖的事情就行。”

赵扩也想到了,儿子好几年没回来,貌似那两个孙子他都没看上一眼吧?

算了,摊上一个这么“懒惰”的儿子,赵扩也只能是认了。

“老爹,我还没见到我那个小妹妹呢?怎么不抱过来让我看看?”

郭默突然想起来,眼前的老爹,在两年前还生下了一位小公主,名字叫做“赵曦”。

“哈哈,你小子,难道还想看你老爹的笑话?不过,这个小女儿,你今后要好好地照顾她。”

“为父老了,还能再陪你们五年、八年?她在这个世上,就靠你这个当哥哥的撑腰了。”

说起小女儿,赵扩的脸上又呈现出满满的慈祥,亦或有一丝的落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