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耽美同人 > 四合院之我是刘光齐 > 第二百零九章,高考1

第二百零九章,高考1

书名:四合院之我是刘光齐 作者:赵文武贝 分类:耽美同人 更新时间:2023-02-01 19:44:45

忙完了陈家和的满月酒,接下来刘光齐就该忙自己的事儿了,因为是试点二年制高中,所以刘光齐今年就要面对高考了,虽然刘光齐不觉得这个时代的题目,能够拦得住自己这个从题海里杀出来的老手,但是小心无大错。

毕竟高考可是改变一个人命运最方便的捷径要是阴沟里翻船,那刘光齐的一世英名可就毁了。说起来高考,很多人以为高考是新中国建立才有的东西,其实不然,早在民国的时候高考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时间很短暂。

而且高考这一制度也不是一下就冒出来的,它也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才诞生出来的,在大清灭亡后的26年里,即1912年到1937年之间,民国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组织进行,命题也是各校自己出,这就是21世纪很提倡的“自主招生”

那个时候考大学属于“一张纸时代”,或者说“一篇作文时代”。也就是说当年考试极为简单,科目少,题数也少。

比如, 1929年bj大学的国文考试只是一道作文题,考生写好作文就行了。那年作文题分甲部、乙部,其甲部试题是:“清季曾、李诸人提倡西学,设江南制造局、翻译科学书籍甚伙,其中不乏精深之作,何以对于当时社会影响甚微?试言其故。”乙部试题是:“清儒治学方法,较诸前代,有何异同?试略言之。”

当时北大校长是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蔡先生之后的1930年10月起,由蒋梦麟任校长,一直到1945年10月。

蒋梦麟上任之后,北大试卷的内容就变得多了,但与现在的考试比起来根本就算不上考试,顶多算是周末小测试。

比如1932年北大的国文试卷分六部分,虽然内容就比1929年一道作文丰富了许多,但也仅仅只是变得像一张试卷而已

在这种招生模式下,高校有充分的自主招生权。比如,那时候很多大学都开办“预科班,或者叫“先修班”。在“预科班”中读书的学生,有50%以上可以免试在自己学校读大学。除了这些外还有一种“保送免试”的方法,现在保送生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是跟民国时学的。那时也有高中会考,会考成绩优秀的,可直接保送上大学。一般说来,会考生中有15%的人有保送的机会,但保送生的成绩要求不低于80分(满分100)。

除了“自主招生”和“保送免试”外,当时的教育部还曾经制订和推广“联合招生”、“委托招生”等招生制度。就是由教育部划分考区,在本考区内进行统一的高考。然后呢,由一所大学牵头,召集一部分大学联合在一起进行招生。比如,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就曾经作为牵头学校,组织各大学进行联合招生。

联合招生的报名、命题、阅卷等事宜,一般根据民国教育部的规定,由各考区自己决定。但各校的招生名额由教育部审核,不是想招多少就招多少的。如果招生不足时,可组织第二次考试。这个联合招生制度确实招出了不少人才,如共和国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稼先,就是1941年在联合招生中,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的。

联合招生考试也有“保送免试”,总的比例亦很高。如1942年,这年考试入学人数和免试生比例为85:15,即100个新生中,有15人是免试保送的。保送生的要求比现在宽松多了,首要条件当然是优秀生,但不会太呆板。各大学也招先修班生,这部分学生免试上大学的比例高达50%。进入先修班的条件并不高,所修各科成绩及格,国文、历史、地理三科均应70分以上,就符合条件了。

1937年,抗战爆发后,全国108所高校中有52所内迁到大后方,其中27所迁到重庆,沦陷区学生随之蜂拥到重庆。为了适应抗战时期的特殊需要,1938年起,国民政府教育部下令国立各院校统一招生。后来,统一招生范围扩展到公立各院校。

为此当时的教育部设立了全国统一招生委员会,负责全国统一高考。委员会负责制定招生简章;命题阅卷及出台录取标准;制定及颁布试题;复核成绩;决定及分配录取学生。同时,它还负责研究招生制度的改进及其他相关事宜。同年,进行了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

当时教育部在重庆、成都、昆明等设立招考分处,7月中旬报名,7月下旬考试。重庆设有spb、北碚、江津白沙3个考点。

当时重庆spb聚集了16所内迁大学,作为重庆最大的一个考点,从小龙坎到重庆大学一带林立的茶馆里,都是备考的学生。一条板凳,一杯茶,当年学生们就这样在茶馆里坐上一整天,看书备考。

到了晚上,他们和衣往板凳上一躺。正是夏天,也不用担心感冒。茶馆很人性,只收茶水钱,晚上板凳免费提供。

从1938年起,日本对重庆发起长达5年多的大轰炸。为了应对大轰炸,当时考卷都分为a、b两套,“先发一套,如果飞机来袭,考生们马上进入防空洞躲避。”警报解除,再换一套试卷继续考试。由于洞内空气不流通,个别身体差的女学生考着考着就晕了过去。”

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是这一次全国统一高考还是受到了当时全国考生的欢迎。原因很简单,这种考试方式相对于高校的自主招生来说,它显得更公平。相对于用八股文考试的科举来说,它又显得更为科学。

到了1939年全国各大学再次进行了统一招生。

当时统考的科目为两项:一为笔试,一为口试。口试只面对考师范学院者。

笔试则分三组:第一组为文、法、商学院、师范教育、史地、家政等学系。第二组为工学院各系,理学院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气象、土木等系。第三组为医学院,农学院各系及师范博物系等。

当时的考试科目一共八门,但是三组的考试科目均为七门,其中有四门是完全相同的,即公民、国文、英文及本国史地。此外,数学三组都考,只是难易深浅不同。”

由于考试的时候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因此也附加了条件:“今年监送试题,因交通及时间关系,分五路出发……为求迅速,大多数均乘飞机出发,送题专员最后达到并须负监视责任。各区为预防考试时遇有空袭或试题泄露,得自行预拟各科试题一份以备发生意外时应用。

当年的考生一共有两万零六人,地域太广,试卷太多,交通困难,所以采取分区阅卷,评分标准分为“全对、半对、不对三等,或优、良、中、下、劣五等,并说明各题应得分数,总分为一百分。但是在战争时期,全国统一高考面临着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找不到一个安全的考室。

当时南京、上海、bj都被日军占领了,显然无法设点进行考试。武昌、长沙、吉安、广州、桂林、贵阳、昆明、重庆、成都、南郑、福州等仅有的十来个招生区,又面临着日军狂轰滥炸的危险。

加之考生千里迢迢地从家乡赶到这些地方考试,人身安全又无法得到保障。所以到了1941年,全国统一高考就暂时中止了。直到1949年以后,才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地区重新进行统一高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