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第638章 宴席上王龁论战

第638章 宴席上王龁论战

书名:从长平之战开始 作者:随云逸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9-17 13:26:16

显然,跟随着使团前往各国,会是一个不错的扩展眼线的办法。

赵括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将羽林卫和暗卫的职责区分开来,既从地域上进行切割,也从任务性质上进行区分。

简单来说:羽林卫是对外的机构,主要负责的也是军事方面的情报;而暗卫则是对内,其任务最重要的,就是监视百官。

这也是限制两个情报组织的方式之一,毕竟一个连接内外的情报组织实在太过可怕,即便是赵括能稳得住,后世之君也未必能压得下。

而一旦压不下这个庞大的组织,一场浩劫也就在所难免了。甚至因此,外戚、内宦这些历史上为人不齿的政治力量,也将因此迅速登上政治舞台。

这可不是赵括想要看到的结果。

当然,作为马列主义的坚定接班人,抓主要矛盾一直是赵括所拿手的。

在长平之战时,要抓住秦军这个主要矛盾,团结赵王和一众的朝臣,确保粮食的供应,让自己能安心打掉秦军;

在功高盖主之后,要抓住赵王这个主要矛盾,团结所有的贵族、民众,甚至是燕**队,让他们为自己的上台铺好路;

至于登基之后,则要抓住贫富差距这个主要矛盾,努力提升底层百姓生活水平的同时,压制住上层社会的剥削。

而此时,赵括要做的,就是一统六国这个主要矛盾,团结赵国的一切政治势力,一致对外。尤其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赵国不能乱。

很快,在平原君的安排下出使各国的使者便已经安排好了。

除了秦国方向的使者之外,其余使者几乎是同一时间从邯郸的各处城门鱼贯而出。

飘摇的风雪之中,一辆辆马车满载着北地百姓的希望,快速地穿梭在一片白茫茫的画布之中。

与此同时,秦国森严的宫殿之中,却是传来了一阵阵久违的笑声。

“都说赵王假仁假义。”范睢的声音在空荡的大殿里格外地嘹亮:“如今却是要自食其果了。”

“听说,那代北之地,饿死之人已经成千上万了!甚至不少村落,已经没有了任何的人烟,全都被这一场雪灾给掩埋了。”另一名大臣也是附和着说道。

“这周王畿的百姓,哪里是那么好收的!”又一名大臣继续说道:“这下好了,存粮都被这群外来户给吃了,受灾之后,官府甚至发不出救济粮,这让百姓们能受得了?我看啊,都不用我王出兵,他们自己就会内乱了起来。”

听着下方大臣们的你一言我一语,坐在主位之上的秦王心中也是颇为的舒适。连带着因为洛城的失利而导致的有些郁闷的心情,也舒缓了不少。

只是,秦王和满朝的大臣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所想象的雪灾惨况,根本没有在赵国的北地发生。

至于那村落荒无人烟的情境,实际上是官府怕大雪把那些年久失修的茅屋给压塌了,伤到人命,提前把好几座村落的人员,全部迁到了官府特制的房子内。

在那里,有一刻不停的火炉,有热气腾腾的一日三餐,唯一要辛苦的,就是每家的壮丁,他们得去给官府上工,建造更多的房舍才行。

什么,没有壮丁?

有壮妇也行,烧水做饭,一样可以换一间屋舍、一日三餐。

什么,就剩下两个苦命的孩子了?

乡老和村老是真该死啊!居然还有孤儿孤女没有人照顾?

没事,乡老和村老的俸禄就是你们的口粮!只要不是全村人都给饿死了,你们就绝对饿不着。

正是凭着这样的制度,代北之地,虽然遭受了严重的雪灾,却并没有如同往年那般死伤无数。

不过,代价嘛,就是代郡官仓内的粮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地消耗着。

当然了,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能像这样的和谐。

而细作所带回来的消息也不全是假的,恰巧,越是管理混乱的地方,就越容易被秦军的细作给渗透,自然细作带回来的消息,也就肉眼可见的是一个比一个混乱了。

无形中,秦国的细作却是把自家人给摆了一道。

不过,说到底,还是秦国人更愿意相信他们所愿意相信的。

不是没有细作回报赵国的救灾颇有成效,但那些情报却只是被当做了笑话或是极其稀少的区域,被无情地丢入而来废纸篓中。

当家的秦王和一众的大臣包括相国范睢甚至都没能见到这样的奏报,自然也更没有任何的怀疑。

“内乱好啊!”当即,又一名武将打扮的讲解,当即笑道:“正好给了我军出击的机会啊!”

“然也。”刚刚开始说话的相国范睢,接着说道:“我王,今年赵国受雪灾之影响,来年士气必然不振,我大秦理应提早布局,待来年春暖花开之时,踏平河内,再攻上党。”

闻言,主位之上的秦王眼前也是一亮。

显然,对手的倒霉固然值得高兴,但若是能化作己方的胜利,那自然是再好不过了。

不过,要跟赵国开战,秦王的心中还是不自觉地有些担心。毕竟秦国已经在赵国的手上吃了两次闷亏了。

不由地,秦王便看向了一直默不作声的上将军王龁。

“王将军,相国之言,你意下如何?”秦王随即开口问道。

闻言的众臣随即纷纷看向了王龁,似有所感的王龁立即停下了手中的竹箸,随即迎上了秦王的目光。

虽然,王龁一直在吃着东西,但耳朵却一直在听着话。

只不过,那些幸灾乐祸的话很自然地被他给过滤掉了。而相国范睢的言语,王龁却是认真地听进去了。

不仅听进去了,王龁还认真的思考过了。

至于结果,王龁随即双手抱拳,站起了身。

“王卿,坐下说,无碍的。”秦王摆摆手,示意王龁坐下。

显然,自从洛城一战之后,秦王对王龁的态度不仅没有冷淡,反而越发地重视了起来。

一方面,从函谷之失,秦王深切地感受到了军队才是国家基石的含义,而一名大将,则是能将军队的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存在;

另一方面,秦王也从面对秦军的束手无策中,深深地感受到了朝内的无将可用的问题,自然对于王龁这样的中流砥柱,更加地恩宠,以示笼络之意。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在接到自己的命令之后,王龁几乎毫不犹豫地就回头救援,虽然在沿途的宜阳城留下了一小只部队,但其贯彻执行自己命令的决心是有目共睹的。

自然,对于这样的一个又能打又听话的将军,秦王怎能不倚重呢!

而看那王龁,听得王上的话语,却是恭恭敬敬地双手抱拳,又作了一个揖,道了声:“多谢我王,这才缓缓地坐下。”

“微臣以为,相国之意,可取与不可取之数,各半也。”坐下后的王龁,随即也是开门见山了起来。

“如何说法?”秦王当即问道。

一旁的范睢也是一脸探究的模样,显然,他也是想听听王龁的评价。

“赵国受灾,我大秦应提前布局。此自是可取之处也。”王龁当即摇着头,说道:“只是,这踏平河内,再攻上党之言,却不可取也。”

闻言,秦王也是点了点头。

王龁的话已经很明白了,准备可以,出兵也是可以的,但想要一战而重夺河内,甚至上党,几乎是不可能的。

这点倒并不出秦王的意料,毕竟要想连占赵国两郡(赵国内部合并为一郡了,但秦国仍以河内和上党划分)之地,除非是将赵军主力击溃。

而即便是受雪灾的影响,赵军的战力有所影响,也绝不会太大。趁机出兵占些小便宜,那是可以的,但想要占这么大的便宜,那就有些痴人说梦了。

“此议确实有些空而大了。”范睢闻言也立即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即作认错状。

“非也。”王龁闻言,却是摇了摇头,道:“空只是其中之一,更重要的是,我军出兵的方向。”

“相国之意,仍是直面赵国,夺其地而弱其国。”王龁见众人不解,随即继续说道:“然,观之洛城之战,得利最大者何也?赵国乎?虽尽数十万之兵力,却夺之淮泗与东郡之地,周王畿之内,只有一城之得。而魏国,出兵十万却得洛城之中,楚国,更是出兵五万,却的三分之一的周土也。至于我国与韩之国,更不必说。”

“由此观之,秦赵之争也,非利赵非利秦,而利于他国也。”王龁侃侃而谈地总结道。

闻言,众大臣也是深深地皱起了眉头。

的确,在秦人看来,东郡和淮泗之地根本无法与周王畿之地相比较,而魏、楚虽损兵数万,却的周王畿之实惠,可谓是一本万利。

这一说之下,倒是更加激起了众人心中的不平了。

“为何会如此耶?”还是相国范睢最先看懂形势,问出了最为关键的问题。

王龁点点头,随即解释道:“无他,如今秦赵之间,力量只在伯仲之间,想要打败对方,就必须借助于他国的力量,而要借助他国之力,势必要让其利。则秦赵虽强,却往往为弱国所牵制,非弱国之横也,乃敌我互相牵制之故也。”

“譬如今日,若是洛城之战胜利者是我秦国,得利最大者何人?”王龁继续问道:“我秦军与轵城之下,势必血战,损兵十数万不过常事,最终的结果,当时赵国援军抵达,我秦国大军退回汲水南岸。然我军损兵十数万,却也只能得之周地半数之地,而韩之国拱手而取另半也。辛苦一场,却为他人做嫁衣也。”

王龁的一番话,算是彻底地将众人给敲醒了。

秦国再不是那个独大的秦国了,有赵国在侧,原先可以随意欺负的小国忽然间变得重要无比,甚至还敢在自己的面前耀武扬威,攫取比自己还要多的利益,这些在以前,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想及此处,秦王也知道,是时候要做出改变了。

可问题是,要怎么去变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