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新唐 >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婚(一)

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婚(一)

书名:新唐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09:45:32

六月十六日,兖州城。

这一天的黄昏时分,李从燕在吴从汉、李魏、李任、王祖河、白济汛、种桦甲等人的簇拥下,从泰宁镇节度使衙门走了出来,聚集在大门外的街巷上。

此番薛明山为了讨好李从燕,将李从燕大婚的许多事务都揽了过来,还特意将自己的节度使衙门让给李从燕当做临时居所。

此时官吏和世家依然遵循着大唐于黄昏时分迎亲的习俗,虽然偶尔也有在白天的情况。

对此李从燕也有所了解,之所以选在黄昏迎亲,与古代掠夺婚的风俗遗留有关。从婚字结构中也可看出端倪:婚字中的昏其实便是指傍晚时分,绝对不是因为女子昏了头才结婚这种后来的玩笑说法。

只见李从燕一身大红喜袍,喜袍的样式乃是登州镇特有的飞鱼服,配上喜庆的大红色,更显光彩照人,让大街上围观的军民人等赞叹不已。

吴从汉、李魏等一众登州镇幕府的官吏、将领也是如此,都穿上了飞鱼服,此时聚拢在李从燕的身边,更突显了李从燕的威武。

唐代婚礼装束乃是男性衣红,女性衣青。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新妇不是穿红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到了明代才有了凤冠霞帔的婚礼样式,自此才开始流行新妇穿红衣服的习俗。至少,在唐代就觉得红男绿女的搭配是对的。

李从燕看了看天色,笑着喊道:“出发啦!”

吴从汉等人欢呼着簇拥李从燕登车,然后众人纷纷上马,将李从燕乘坐的马车护卫在中间。在马车后面,还有从骑兵营精心挑选出来的三百铁骑将士,此时全都身穿大红飞鱼服,外罩明光铠,人人都手持长槊,非常威武。

其实在迎亲这个环节之前,李从燕应该还有一个祭祖的环节,将婚事敬告祖先,祭祖完毕再与傧相前往迎娶。而新妇则是在男方到达之前在娘家完成祭祖仪式。一般而言,若是士大夫的婚礼,傧相多是有名望的人或高门华族担任,以凸显男方家的声势威望。

可是李从燕却故意取消了这个缓解,自己可不想在这个喜庆的时候,给李克用这样的沙陀人磕头上香。而吴从汉、李魏等一众人等都是李从燕的绝对心腹,对此并无异议。

薛明山虽然感到有些不妥,但是此时一切以李从燕为主,只要李从燕高兴,想如何便如何吧。

在迎亲队伍中,除了李从燕的一众部下之外,薛明山也一身华服策马随行,与李魏、吴从汉等人一起策马跟在马车旁边。

另外还有登州镇、泰宁镇各地的世家人等,这些人听说李从燕要娶亲了,纷纷跑来献殷勤,不但纷纷送了大礼,而且还争抢着加入到李从燕的迎亲队伍之中,跟在大队人马的后面,似乎也是荣耀非常。

泰宁镇节度使衙门距离甄家府邸并不远,李从燕率领迎亲队伍很快就到达门外。

此时甄家的一众女眷已经堵在大门外,薛明山的夫人等女眷也在其中,李从燕需要先受这些女方亲友们一番戏弄刁难才能过关。当然了,像是民间那种口头调笑、杖打之类的肯定不会发生,毕竟李从燕是什么身份,这些女眷胆子再大也不敢随意造次。

李从燕走下马车,吴从汉、李魏、薛明山等人也纷纷下马聚拢了过来,见此阵仗,李从燕大笑着吩咐种桦甲分发彩钱,一众女眷纷纷争抢,甄家大门口顿时喧嚣热闹不止。

“李帅吟诗一首便可进去!”

薛明山的夫人笑着喊道,周围的一众女眷当即附和起来。

李从燕笑着说道:“我乃是武人,吟诗一首也是杀伐之气,恐怕与今日的气氛不相符啊。”

一旁的薛明山站出来解围,说道:“我看无妨!今日大喜,乃是李帅最大,不管是什么诗,都会被兖州百姓传颂!”

“对!李帅来一首!”

“李帅吟诗一首!”

眼见众人纷纷起哄,李从燕便清了清嗓子,周围顿时安静了下来。

“那我便吟一首《汉终军》吧!”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矜。

一呼同袍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胡骑不顾身。

忍情轻断思家念,慷慨捧出报国心。

盎然含笑赴沙场,大旗招展日无光。

气吹太白入盎月,力挽长矢射天狼。

门楣生辉笑白发,闾裏欢腾骄红颜。

尚留余威惩不义,四海同沐大汉~风!”

李从燕将后世抗倭时期的军歌稍加改动,当场吟唱出来,顿时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

李魏、吴从汉等人自不必说,听得热血沸腾,特别是那句:岂让儒冠误此生,更是说出了武人的热血和豪情。

薛明山听得有些发愣,这样的诗句怎会是一镇节度使作出来的?在薛明山的印象里,恐怕只有大唐时期的各路诗坛圣手才会吧!

此时人群之中早有人记录下了李从燕吟唱的这首《汉终军》,然后便开始争相传唱,一时成为兖州城的一桩佳话。

李从燕顺利进入甄家府邸,来到了厅堂,却发现甄宁夕并不在这里。

“人呢?”

李从燕正疑惑的时候,甄管事身穿喜服走了过来,叉手说道:“启禀李帅,新妇正在梳妆打扮,请稍后。”

这也是此时迎亲的一个风俗,新妇子在完妆后故意迟迟不出,此时男方众人就要齐声催促新妇出来,以示热闹喜庆。

此时不用李从燕吩咐,吴从汉、李魏、李任、王祖河、种桦甲、白济汛等众人纷纷开始欢呼起来,众人齐声喊道:“新妇出来咯!”

紧接着,府邸内的一众宾客也开始欢呼,场面甚是热闹。

甄管事笑着说道:“新妇羞涩,还请李帅作诗相邀!”

此时兴起以诗催新妇之俗,催妆诗通常由新郎自己作或傧相代赋。简单说,就是不会写诗也不用怕娶不到老婆,因为还有打手可以帮忙。当然也可以吟诵现成的迎亲诗。

李从燕早有准备,当即吟诵《下女夫诗》:““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治……”

一首《下女夫诗》吟诵完毕,甄宁夕便在两名侍女的搀扶下走了出来。一袭青色婚服在身,将原本就国色天香的甄宁夕衬托得更加艳丽,顿时就吸引了在场所有宾客的目光,众人纷纷惊呼赞叹起来。

甄管事见甄宁夕出来了,双眼也是微微发红,暗道了一声先家主显灵保佑之类的话。

接着,甄管事便高唱道:“新人坐鞍!”

坐鞍是唐代亲迎礼受胡俗影响的特点之一。请出新妇后,厅堂上会用坐帐将夫妇二人隔开,并让新妇面南背北坐在夫婿的马鞍上。

此时坐帐已经准备好,种桦甲将李从燕的马鞍放好,李从燕便上去搀扶甄宁夕坐好,自己则是又退了出来。

接下来又是大雁登场了,按照司仪的指引,李从燕取大雁隔帐丢入,甄家人抓住大雁后,会用丝线缚口,使其无声。这只大雁会在仪式结束后,再由李从燕赎回放生。

仪式完成后,李从燕当众吟诵去障诗,紧接着一对童男童女出面,去除坐帐让见面,直到这时李从燕才有机会仔细打量甄宁夕的面容。

看着倾国倾城的甄宁夕,李从燕已经找不到任何言语来描述,笑着看了许久,甚至连接下来的仪式都忘了。

甄宁夕隔着盖头看不到李从燕的表情,可是低头看着李从燕那始终没有动弹的双脚,也能猜出一二,便低声说道:“郎君惊醒些!”

李从燕这才回过神来,笑了笑,示意旁边的司仪继续。

按照习俗,在新妇离家前,父母会临别训诫,然后用一障面物遮住新妇的脸,用意是不让外人看见新妇的面貌和避邪之因。

障面物就和后来的红盖头意思差不多,只不过唐代障面物的颜色、种类不一,有幂离、帷帽等,而一般统称盖巾或盖头。

此时甄宁夕的父母都已经过世,府中除了旁支便没有甄宁夕的长辈,所以这个缓解就省略掉了。由甄宁夕再次叩拜自己父亲的牌位,然后由甄管事将一把团扇交给了甄宁夕,作为障面物。

一切妥当之后,李从燕便牵着甄宁夕手中的红丝绸做成的红花,二人一同走出甄家府邸,甄宁夕先独自乘上迎亲的马车,同时李从燕翻身上马,骑马绕车三圈,然后再一并前往泰宁镇节度使衙门。

这个仪式最早在《礼记.昏义》中的说法,是指新郎驾妇车之轮三圈,然后御者替之,但到了唐代就变成骑马绕车三圈的方式。

李从燕策马来到队伍的最前面,有六名铁骑将士在前开路,大队人马准备出发之际,甄家的一众女眷在薛明山夫人的带领下,纷纷嬉笑着拦住了马车和队伍。这便是此时障车的习俗。

女方亲友会挡住车子不让新妇动身,最初是用来表示对新妇的惜别,但后来就演变成无赖、地方官勒索钱财的借口,甚至出现绑架新妇要钱的夸张行径,所以此仪式曾多次被禁止。

唐代诗风盛行,是故障车也出现了障车文这样的产物。障车文多出自文人之手,韵文中嵌有对词,虽是文人产物却通俗易懂,是很具平民性的作品。

所以李从燕少不了又是一阵背诵,恍惚间甚至回到了小时候在学校背诵课文的场景,不由得心中一阵好笑。

一篇障车文背诵之后,甄家一众女眷纷纷让开道路,李从燕笑着叉手示意,然后大手一挥下令返回。

吴从汉、李魏、李任、薛明山等众人纷纷上马,有说有笑的随车返回泰宁镇节度使衙门。沿途围观百姓纷纷恭贺,种桦甲带着数十名铁骑将士在队伍两旁分发喜钱和糕点,围观百姓纷纷争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