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新唐 > 第一百六十三章 活字印刷(一)

第一百六十三章 活字印刷(一)

书名:新唐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09:45:32

登州城,天策府。

这一天,李继业坐在府中书房内想着事情,甄宁夕准备了一些小茶点走了过来,笑着说道:“郎君在想什么?”

李继业招了招手,甄宁夕将茶点放在桌子上,然后便走了过来,李继业顺势一揽,将甄宁夕抱了过来,直接放到了自己的腿上。

甄宁夕顿时脸颊泛红,白了李继业一眼,嗔怒道:“这青天白日的,郎君不去治军理政,却要欺负妾身!”

“哈哈!”

李继业大笑着说道:“我可是一直在忙于政事,夫人可不要冤枉我。”

甄宁夕闻言浅笑着说道:“我看郎君分明就是在发呆,哪里是在忙碌?”

说完,甄宁夕便站起身,又是白了李继业一眼,让李继业受用不已。

就在这时,吴从汉在门外求见,甄宁夕便退入后堂,李继业将吴从汉叫了进来。

“何事?”

吴从汉叉手行礼,然后拿出了一份奏报递了过去,说道:“主上请看,这份奏报上面记载了一些藩镇,都是收到我天策府讨贼檄文的。属下在上面做了标注,哪些藩镇准备声讨石敬瑭,哪些无动于衷,又有哪些藩镇首鼠两端,请主上过目。”

李继业仔细看了看,然后说道:“石敬瑭乃是当今枭雄,各地藩镇也都是人精,咱们不能寄希望于这些藩镇节度使站在大义一边,去孤立、打击石敬瑭,或者起兵抗击契丹人南下。发布檄文不过是将石敬瑭的卖国行径公之于众罢了,剩下的事情便是让天下人自己去站队了。”

吴从汉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只是如此一来,我天策府檄文的效力就打了折扣,没有达到当初主上的预料。”

李继业说道:“这也正在想这件事情,也许从一开始我就想错了。”

“主上想错了?”

“是啊,我开始指望着将石敬瑭的丑事公之于众,天下藩镇就会群起讨之,就如同汉末群雄征讨董卓一般。可是现在看来我是想错了,各地藩镇最看重的并不是天下大义,而是自己的权柄,即便他们心中愤恨石敬瑭的所作所为,也绝不会站出来挑头,只会顺势而为,以保证自己手中的权柄。”

吴从汉点头赞同,说道:“主上说的透彻,只是此事难道就这么算了?”

“当然不能就这么算了!”

李继业随后话锋一转,问道:“现在咱们天策府可有刊印之事?”

吴从汉微微一愣,说道:“有,民政部和军政部会时不时的印发一些公文,或者是其他一些文件,主上询问这些是……?”

李继业笑着说道:“既然各地藩镇对于石敬瑭的卖国行径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那咱们就将石敬瑭的卖国之举传遍天下,让天下百姓都人人熟知,让石敬瑭彻底遗臭万年!”

吴从汉说道:“主上的意思是,让石敬瑭人心丧尽!”

“没错!”

接着吴从汉说道:“好!那我立即召集人手去准备,不过这需要重新雕刻印版,主上容我几日,到时候我将刊印的檄文呈报主上过目。”

李继业摆了摆手说道:“新印版就不用雕刻了,反正今日也没有别的事情,你带我去一趟咱们天策府刊印的地方,我告诉你们一种更为便利的刊印方法。”

吴从汉闻言诧异的说道:“更为便利的方法?”

天策府刊印的地方是吴从汉创立的,原本是一个民间刊印的小作坊,后来被吴从汉以民政部的名义收购了,作为天策府刊印各种文书的地方。所以吴从汉对于印刷术的了解也比较多。

不过吴从汉的这些了解也只是基于印版等刊印流程层面的,与李继业知道的印刷术知识相比,就有些小巫见大巫了。

二人出了天策府,在一队护卫的陪同下,朝着民政部赶去。路上,李继业给吴从汉普及了一下印刷术的知识。

关于吴从汉了解的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后世大都认为始于隋代,盛于唐代,“雕本肇自隋时,行于唐世,扩于五代,精于宋人。”而明代中叶著名的学者胡应麟认为国子监正式印制儒家经典应该始自冯道,然而唐人柳玭在蜀时就已经发现有出售雕板印刷的基础读本,而毋昭裔贫困时因借书不得,愤然立誓他日富贵之时当刻书以赠学者,后来官至宰相后也的确做到了。

这些知识李继业依然记得,特别是冯道还参与到推广印刷术的行列之中,更是让李继业记忆犹新。

此时雕版印刷术已经全面推广了,各地藩镇都有自己的印刷机构。不过各地藩镇筹建自己的印刷机构并不是为了推广书籍、普及知识,而是为了一己之私,或是推行佛教,或是禁锢百姓,或是为了掌控书籍、制衡各地世家,反正没有一个是为了推动文化的发展。

例如唐人司空表圣在《为东都敬爱寺募雕刻律疏印本疏》中云:“今者以日光旧疏龙象宏持,京寺盛筵,天人信受迷,后学競扇异端,自洛城罔遇,时交乃楚,印本渐虞散失,欲更雕馊。”这里的“日光旧疏”指唐初相州日光寺僧法砺的《四分律疏》。

吴从汉听着李继业的介绍,也是感叹不已,说道:“所幸我天策府不崇佛,印刷的各类文书也都是府衙之中的公文,或者是提供给商贾的税票等等,也算是物尽其用了。”

李继业点头赞同,说道:“我记得当年武后掌权的时候,朝廷不仅印刷佛经佛像,还将印刷术用于印发政府文件上。而建中四年,更有作为税收单据的纸质印刷品出现:给与他物或两换者约钱为率,算之市牙,各给印纸。即商品贸易中由政府委派的官员市牙以印纸为凭证征收一定的税款。这与咱们推行的税票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我还记得,当年宪宗元和时期,朝廷发行过一种飞钱,谓之便换,是富豪商人为了携带方便而发明的一种契约式的纸钱,持此飞钱的人到各地钱柜“合券乃取之”。大大便利了商人外出。既然飞钱在各地都能使用,而且要合券才能兑换现钱,所以飞钱的格式必须一致,所以这种飞钱就是印制而成的。这种便携式的纸币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出行,受到人们的欢迎。”

说到这里,李继业向往的说道:“你看着吧,有朝一日,等到咱们天策府治下的商贾、百工大兴之后,我要在各地州县推广钱柜,以钱柜为网点,普行飞钱之策!”

吴从汉赞叹道:“如此,天下商贾定当为之欢呼雀跃!”

说话间,二人便来到了民政部门口,步行进入之后,李继业随口问道:“现在刊印的地方可有编制?”

“还没有,属下就是找了几个民间刊印的百工,在民政部里面找了几间空屋子,能够印刷便可,没有什么编制可言。”

李继业说道:“以前可以没有,不过以后刊印处要扩大,不光是人员,还有技术也要革新。今日咱们先来说革新技术的事情,至于扩编之事,随后我再说与你听。”

“喏!”

虽然吴从汉不知道李继业要做什么,但是隐约意识到李继业是在下一步大棋。

在唐代,雕版印刷术大行其道,当初朝廷不但推广使用了木版印刷,还出现了铜版印刷。铜版尽管价格昂贵,但更坚固耐久,不用时还可以重铸新版。唐开元年间遗留下来的阳文反体经文《心经》,而经过多方研究认证,其并非用作书范,而是用以印刷《心经》的铜制版本。

此时李继业和吴从汉来到了刊印的地方,几个百工正在忙碌着,李继业看了一会儿,几人似乎是在刊印民政部今日要下发的文件。

几个百工看到李继业和吴从汉走了进来,急忙停下手中的活计行礼,李继业笑着说道:“诸位师傅继续忙吧,不用管我们,我们就是四处看看。”

“喏!”

随后几个百工就又开始忙碌起来,李继业便走近了一些观察众人的印刷工艺。

民政部这里的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

接着负责雕刻的百工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接下来在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看了一会儿李继业心中便有了计较,这种雕版印刷的确是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导致印刷出来的书籍成本太高,单本的价格很不亲民,不利于在民间大规模推广书籍;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一些不常用到的书籍,甚至只刊印了一、两次就彻底不用了,这就造成了很大的浪费;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一个雕版一但出现错字,基本上就算是报废了,需要重新雕刻。

吴从汉眼见李继业盯着雕版陷入了沉思,便问道:“主上所说的技术革新,是要对这雕版进行改良?”

李继业笑着说道:“不是改良,而是彻底废弃雕版,改用别的办法来刊印书籍。”

吴从汉闻言大吃一惊,几个正在忙碌的百工闻言也是全都愣住了,手中的活计都停了下来。

一个胆子比较大的百工叉手说道:“主上此言是否有些言过其实?这雕版印刷可是从隋朝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工艺,几百年的时间了,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技术,恕草民驽钝,如果不用这雕版,真的不知道还有什么办法能够刊印书籍,难道还有别的办法比雕版印刷更好?”

吴从汉也是笑着说道:“主上还是说说吧,属下也没听过有别的印刷技术啊?”

李继业说道:“自然有比雕版印刷更好的印刷技术,那就是活字印刷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