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新唐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辽

第二百五十六章 大辽

书名:新唐 作者:东仙轩辕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21 11:07:43

本月末,契丹主耶律德光终于下令撤军返回了临潢府。此番契丹大军收获巨大,掳掠回来的钱粮、牲畜、人口远比以往要多,光是人口就有将近三十万之巨!

如此巨大的胜利,让耶律德光的威信直追契丹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各部落也纷纷臣服于耶律德光,其中不乏原本依附于太后述律平的不足。

于是耶律德光趁此机会,开始施行自己早就想进行的改革,下令改年号为会同,国号由契丹改为大辽,并且开始对契丹人原有的军政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耶律德光将契丹原有的公卿庶官的设置全部进行了修改,都仿效中原王朝进行设置,并且参用中原人,任用赵延寿为枢密使。

原本契丹人刚刚立国的时候,也就是在耶律阿保机即帝位的初期,契丹人可谓是"官制朴实",契丹的中央官僚机构是:在皇帝之下,大体上分为朝官、宫卫与腹心部、族帐这三部分而已。

而当时契丹的地方机构有部落以及州、县、城的基层组织。

如今耶律德光则是将这套简单到极致的官僚机构进行了大改,如今的大大辽廷构架,是在皇帝之下设立了两套官僚机构:一是北面官系,掌管朝廷大政及契丹本部事物;另一是南面官系,掌管境内汉人州县等事。

这就是后世俗称的北面官、南面官。北面官设有北枢密院,有枢密使、知枢密院事等为其长官。北枢密院掌管全**政,类似唐朝的兵部。枢密院下还设北、南宰相府,北、南宰相都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所把持。此外还有北、南大王院、宣徽院、敌烈麻都司、夷离毕院等机构设置。

在耶律德光设计的这套治国理念中,辽帝是国家军政的最高决策者,也是最高的军事统帅。北枢密院既是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又是全国最高军政机构。它禀承皇帝的旨意,处理军机,统御全国的军事力量。

南枢密院虽然是南面官系统的宰辅机构,但是却不处理汉地的军务,不领汉军。北枢密院之下,北、南宰相府具体负责部族的军民事务,诸行宫都部署司掌管各宫卫的军民事务。

殿前都检点司具体负责宿卫行宫。五京留守司指挥使司统率本地区的汉军。汉地各州的节度使,包括部分刺史,兼掌军民政,统领管内的节镇兵、乡兵,有的还兼领禁军。节度使司下设马、步军指挥使司,专掌节镇兵。

同时除契丹腹里地区外,耶律德光还将全国划分成几大边防军区,分置军政机构,统驭本军区所有的蕃汉驻军。

设在边疆多民族地区的边防军政机构称招讨司或统军司(契丹语称详稳司)。西南路招讨司负责辽夏及本路的辽宋边防,镇遏党项、吐谷浑、突厥等属部。西北路招讨司,负责镇遏漠北阻卜(鞑靼)系统各部,故其长官又称阻卜都详稳。乌古敌烈统军司,掌管胪朐河流域乌古、敌烈等属部分布区的防务。东北统军司,负责对女真、五国、达鲁虢等东北部族的防务。东京统军司,镇遏渤海、熟女真等族,负责对东部高丽的边防。招讨司、统军司统领军区内驻军及部族,主持边务,稳定边疆,并掌管境内屯田和群牧,其下分置若干兵马司(详稳司),分镇边疆要地。如东北统军司下辖黄龙府兵马都部署司、北女真兵马司(别称咸州兵马详稳司)等军政机构,南女真兵马司(别称汤河详稳司)则是东京统军司的下属机构。

这一些列的官职改革下来,让耶律德光彻底牢牢把持住了大辽的军政大权,太后述律平手中的权力急剧减少,耶律李胡更是如此,这也让述律平、耶律李胡心中怒火中烧,与耶律德光之间的矛盾更是尖锐起来。

面对如此局势,耶律德光趁热打铁,又开始整顿大辽的军制。

经过一番整顿之后,大辽负责南面辽晋边防的最高军政机构是南京兵马总管府,一般由南京留守兼任兵马总管(都元帅)。下设南京统军司、南京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两个统兵机构,前者领契丹、奚、渤海各族兵马,后者领汉军。在东起涿、易,西跨应、朔等州的辽、晋沿边地区,大辽置西南面安抚司,专司边务,处理双边交涉。

大辽的军事指挥权牢固地掌握在契丹贵族手中,各级军政机构、蕃汉军队的中高级将校主要由契丹人担任。少数受到契丹贵族集团赏识的奚、渤海、汉族人,才能领兵为将。虽然汉族官僚在大辽政权中的作用日渐重要,但除韩德让等个别"胡化"汉人外,汉人长期无权参与军政。

如今大辽的军队,按其征集和编组系统,大体可分为朝廷宿卫军、部族军、五京州县汉军、渤海军及属**四种类型。按其军事职能,包括朝廷行宫宿卫军和地方镇戍军两大系统。

大辽如今虽然建有五京,但是耶律德光及朝廷官属并不是长期定居京城,仍然四时逐水草迁徙。皇帝的行在所--捺钵,皇帝起居的毡帐—斡鲁朵作为大辽的政治中心和中枢决策地,必须布置重兵宿卫,因而"未有城郭、沟池、宫室之固",反以"毡车为营,硬寨为宫"。

所以,大辽的朝廷宿卫军有别于中原皇朝式的宫城宿卫,而是"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兵为营卫",且"无日不营,无在不卫"。

大辽的宿卫军以左、右皮室军为主,此外还包括护卫、祗候郎君等御帐官。

经过耶律德光的改革,此时大辽的基本兵役制度是壮者皆兵的征兵制。大辽律法规定:"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这适用于辽境内的各族民户。

同时耶律德光也仿州县编制户籍,并根据财产状况,把部民分为上、中、下不同的户等,按户等征收赋税、摊派徭役和兵役。出征、戍边并不需要动员全体丁男,接到征兵令后,各部一般先"攒户丁,推户力,核籍齐众以待"。即依照户籍、户等签发,多丁上户先被签取,依次是中、下户。依户等签发,与军需自给制有关。遇有征发,部族军自备衣粮器械,每正军一人,自备马三匹,必备的还有"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骨朵、斧钺、小旗、锤锥、火刀石、马盂、炒一斗,沙袋、搭钩毡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其他如"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则"视其力"而定。

五京州县汉军、渤海军的兵役制度受契丹部族军的影响,也实行普遍征兵制。按照耶律德光制定的新军法,大辽在原有兵力的基础上,至少可以再多征发二十万人以上,军事实力大增。

这一系列的剧烈变化根本无法隐瞒,很快便被北镇抚司安插在大辽境内的暗桩搜集到,甚至还有不少是当地的商贾为北镇抚司提供的消息。

于是各种信息源源不断的向南汇集,最终被呈在李继业的面前。

“大辽?”

李继业微微皱眉,在自己的印象中,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的时间提前了一些,看样子此番契丹人在北疆的收获巨大,让耶律德光已经开始坐不住了啊!

此时白济汛、李魏、吴从汉、薛明山,以及各军军长全都坐在大堂之内,李继业对众人说道:“咱们这边在进行着改革,人家耶律德光也没闲着,几乎将契丹人的军政制度改了个遍,看来耶律德光也明白光以契丹那种原始的制度,是不可能战胜我天策府的,所以耶律德光已经开始为南下做准备了。”

李魏说道:“主上,根据军情司搜集到的情报,此番耶律德光改革军制之后,辽胡的兵力暴涨,据说光是皮室军就已经扩编到了五万人马,由左、右皮室详稳,以及黄皮室详稳、敌烈皮室详稳分别统领。而辽胡的基本兵力也已经非常雄厚,据消息至少在三十万以上,几乎翻了一倍!”

虽然天策府各军开始了火器化军改,但是耶律德光也不是等闲之辈,大辽的实力也在改革中直线上升,这种局面让所有人的心中都沉甸甸的。

可是李继业却笑了出来,说道:“呵呵,现在咱们和辽胡便是两颗正在升起的太阳,都是朝气蓬勃,就看谁能在天空中滞留的时间更长,谁能照耀更为广阔的土地!”

“我相信,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咱们天策府,因为咱们的的身后是数千万善良勇敢的百姓,是我华夏数千年的深厚积淀,是火器等各种新式技术的支持,而辽胡有什么?也许他们兵强马壮,也许他们拥有快马~强弓,拥有数十万装备精良、悍不畏死的大军,但是咱们面对的强敌还少吗?从小小的登州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经没有任何敌人可以阻挡咱们,最后的胜利一定是属于咱们天策府的!”

李继业的一番话让所有人热血沸腾,纷纷拜服。

李继业与众人商议了许久,将天策府的一系列对外策略都进行了调整。现在契丹变成的大辽,从一个部落联盟式的松散政权变成了中央集权的真正意义上的封建国家,这不仅仅是一套军政制度的改变,而是国家的生产力和军事动员能力的大幅提升。

所以,李继业在与众人商议过后,决定从即日起,天策府会将战略的重点从石敬瑭的身上向北移动,军事上开始全面对标、防备大辽,军政部的各处武库也要开始向北面部署。而民政部的一些重要的项目和设施,则是要开始向南、向东展开,尽量避免在北面投入大量钱粮兴建一些过于重要的设施。

而镇抚司和军情司就更不用说了,将会增加更多的人力进入大辽境内搜集情报。

李继业将最后一份命令签订好了之后,便对李魏说道:“通知兵仗司,三个月内必须将缺额的火器兵备不齐,第三到第六野战军的换装事宜已经迫在眉睫了!”

“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