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般皆服的场景之中,刘备并没有停顿。
他感觉到了,他为此感到满意,但是他并不停留,他甚至没有去看这些向他下拜的小官小吏们,他的目光直直地朝着一个方向——崇德殿主殿所在的方向。
那里,很快就要属于他了。
但是他却莫名的产生了一种不真切的感觉。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他就这样成为了皇帝?成为了一国之主?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宰?
这是他所要追求的东西吗?
很显然,不是的,做不做皇帝并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这个名头其实不是他所追求的,但是他所追求的东西,或许是真的需要皇帝这个名头来予以实现、巩固。
所以,刘备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
所以,刘备的步伐并不迟疑。
跟在他身后的主力军的将军们,那些一路跟着他杀过来的将军们,每个人也都激动不已,只是面色上还要维持冷峻之色。
这是刘备的要求。
他们要威严,要冷峻,要保持杀气,保持强烈的锐气,永远保持进取之心,如此,才能做他的将军,成为他最有力的臂膀。
所以,无论如何,他们都要抑制住自己的狂喜之情,要跟随刘备的脚步,成为那个他所期望的人,不能让他失望,不能让他感到难堪。
这群人里,吕布赫然在列。
他没想到刘备会在这个时候把他也给喊上,但是他由衷的为此感到兴奋。
因为这意味他终于跨入了刘备麾下的核心军事集团之中,后将军不再是他的终点,他还可以进一步向上。
这并不容易,一度,他认为自己没有向上的可能了,但是现在,他又具备这种可能了。
于是他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的跟着刘备一起向前。
他们随着刘备步步前进跨越人山人海,跨越群臣俯首,随着刘备登上了阶梯,然后,在正殿门口,刘备解下腰间佩刀,递给了身边的夏侯渊。
然后他回头看了一下目光灼热的将军们。
“在这里等我。”
“唯!”
将军们齐声应诺。
随后,刘备进入了正殿。
正殿之中,满朝的权贵正在等待着刘备,老太太和刘协也在等着刘备,他们给了刘备足够的时间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然后,他们期待着刘备的进一步表演。
在众人的注视下,刘备来到了殿前,向老太太和小天子行礼。
随后,刘虞开始宣读第二份诏令,也就是正式的禅位诏书。
这也是刘备让张让起草的,经过刘备本人和老太太共同认证的,相当正式的禅位诏书。
口吻是小天子刘协的口吻,当然和刘协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这里头基本上说的是实话。
我刘协福德浅薄,虽然继承了父亲的皇位,但是没有一天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因为年轻,甚至不能执政,面对国家危机的关键时刻,作为天子,我是不合适的。
我虽然有引领汉帝国走向世界之巅的志向,但是生不逢时假使我能年长十岁,一定不会出现现在的难题,以至于让大将军刘备承受不白之冤,被众人所非议。
这不是我所期待的。
但是大汉需要的是一个年富力强有能力的天子来引领前进、维持稳定,而不是需要我这个年幼的孩子增添太多的变数。
尽管大将军并不愿意,我也并不想让大将军在苟且之辈眼中成为一个犯上作乱的篡逆者,但是,这都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大将军刘备福泽深厚,能力突出,南征北战结束纷争,为大汉国的再次安定立下汗马功劳,是汉室宗亲,也是大汉的第一功臣,我作为天子无尺寸之功,实在没有酬谢大将军的办法。
所以,我尊奉太皇太后的决定,也一样认为唯有将帝位禅让给大将军,才能酬谢大将军引领天下走向富强与和谐的功劳。
今时今日,我就在这里将一切完成,将这汉室江山深深的托付给您,希望您顾念汉室先辈创立功业的不易,不要辜负太祖高皇帝对吾辈子孙的共同期待。
禅位诏书宣读完毕,刘虞走下台阶,向刘备行礼,然后把诏书双手奉上。
刘备深吸了一口气,举起双手,从刘虞手里接过诏书,而后面朝上方的刘协和老太太,恭敬行礼。
“臣刘备,必将不负陛下与太皇太后的深深信赖,必将不负祖先创立基业的不易,必将不负太祖高皇帝对吾辈子孙的共同期待,竭尽全力操持汉室山河,以保万全!”
漂亮话说的响亮、透彻。
副主持人张让适时的上前,扯着嗓子高声唱礼。
“天子诏!禅让仪式,正式开始!”
大殿两旁随后出现了正式的礼官,他们端着天子的服装和饰品,当众为刘备褪去戎装,换上了天子的服装和饰品。
与此同时,也有一队礼官在殿上为小天子刘协服务,帮他褪去天子的服装和饰品,换上了一般贵族的服装和饰品。
而后,在众人的注目之下,刘协自上而下,刘备自下而上。
两人走在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
走到中间的时候,刘备看着刘协,刘协看着刘备。
刘备板着脸,忽然朝着刘协眨眨眼。
刘协瞬间会意,心中一喜,咧嘴笑了一下,开始畅想未来无比幸福快乐而轻松写意的美好人生。
没有家庭作业,没有数学题,没有考试,没有补课,没有严厉的老师,没有挑灯夜读。
只有一个幸福的孩子。
他真的觉得自己好幸福。
因为他娘的数学题……那是真的不会啊!
数学题不会骗人,再怎么愤怒,不会就是不会啊!用光了演算纸!耗尽了笔墨!抓掉了十几根头发!不会的,那就真的是不会啊!
我做不出来那些数学题啊!!!
无数个夜晚,看着那些刁钻困难的数学题,看着只写了一个“解”字的苍白纸面,刘协都有一种想要快速成年、然后以皇帝的身份下令彻底毁灭数学的冲动。
学不会,那就干脆毁灭掉,连皇帝都学不会的东西,没有必要存在!
刘协曾经如此这般的设想过。
不过还好,现在他解脱了,以后,这一辈子,他都不用再跟数学题打交道了。
这是刘备答应他的。
一个幸福的孩子,一个再也不用做数学题的孩子,他解脱了。
大殿之下,靠得近的一些人看到了刘协脸上的笑容,纷纷感到震惊。
比如卢植就看到了,看得真真的,刘协真的笑了,那笑容轻松而真挚,并非强颜欢笑,并非尴尬假笑,他真的笑了,很开心的笑了。
他娘的,这小天子莫不是个傻子?
皇帝之位没了,居然还笑得出来?
自家弟子到底给他灌了什么**药?
这禅让……他还真是自愿的不成?
天底下还真有这样的事情?大汉难道在刘备的带领下已经回归到了上古三代之治的那般的返璞归真的境界了吗?
卢植彻底搞不懂这个疯狂的世界了。
郑玄也看到了,也有点意外,但是看着那个正在由下而上的背影,忽然又觉得这没什么不可以的。
那个家伙所做的出来的事情,没几件是正常人能做到的,但是他全都做到了,所以能让刘协笑着下位,或许也是他独特的本领。
郑玄思来想去,觉得自己也没有必要多么纠结,反正,刘备或许从来也不是一个正常的人。
刘备并不知道他在郑玄的眼里已经是一个非正常人了,属于那种如果有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也一定会被投入进去的种类,但是就算知道,他也不会担心,因为。
他是皇帝了。
谁敢把皇帝投入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
望着眼前的皇帝宝座,刘备并没有太大的心理波动,他先转向了董老太太的位置,向着董老太太一礼,董老太太微微点头,没有动弹,也动弹不了,她已经很累了。
随后,刘备转过身子,面向殿下群臣。
他看着那一双双意味不明的眼睛,从这一双双眼睛里,他看到了自己和这个帝国的未来。
他一挥手,让殿外侯着的将军进入殿内,随后,看了一眼张让。
张让明白了。
刘备一挥衣袖,缓缓坐在了皇帝宝座之上,正襟危坐,姿态严谨,面容肃穆。
当他坐下的那一刻,张让上前几步,开始唱礼,群臣随之下拜,向着殿上的刘备山呼万岁,连带着殿下的刘协也一起下拜,向着刘备山呼万岁,以示臣服。
殿中人如此,殿外人亦是如此,他们看不到刘备,但是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下拜,山呼万岁。
万岁之声由远及近,响彻云霄,刘备不由得闭上眼睛,尽情地享受着一刻那无上的荣耀之感。
这一刻,刘备差不多能够理解便宜老祖宗刘邦当初的感觉了。
原来,做皇帝真的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万众臣服的感觉,真的可以激发一个男人心底里最原始的征服欲和满足了征服欲所带来的快感。
这种快感让刘备飘飘欲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大的满足。
尽管这并不是他所刻意追求的东西,不过事到如今,就算是稍微享受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一阵雅乐和鼓角之声结束之后,这场简洁明了的禅让仪式和登基大典也就差不多走到了尾声。
随后,刘备开始以新任皇帝的名义宣读自己即位以后所需要颁布的一系列的诏书。
首先,他确定了太皇太后董氏依然是太皇太后的地位,理由是【太皇太后待他如亲】,所以虽然天子更换,但是太皇太后依然是太皇太后,地位依然尊荣,不会改变。
这是刘备登基之后发布的第一道诏令,并未出乎人们的预料。
于是这道诏令就很快的落实了。
随后是第二道诏令刘备封刘协为安国县侯,准许刘协回到他父亲刘宏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成为比他父亲当年地位还高更高的贵族,享受尊荣,世袭罔替。
最先的两道诏令,刘备解决了原先皇室的问题。
接着是第三道政令,刘备尊自己的母亲为皇太后。
第四道诏令,刘备封自己的正室夫人韩宁为皇后。
第五道诏令,刘备封嫡长子刘深为皇太子。
连着三道政令理清了皇家的基本组成部分,使得新一代皇室闪亮登场,这也没有出乎大家的预料,在大家眼中,这也都是合情合理的。
然后,刘备的母亲、韩宁和刘深都出现在了大殿之中,他们身着皇家礼服,在礼官和内侍的引导之下抵达了殿内。
刘备走下殿,一手尊奉母亲,一手牵着妻子,身后跟着儿子,一家四口一起登上了大殿之上,在群臣面前完成了亮相。
大汉帝国新一代的皇室核心成员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完成了皇室核心成员的亮相之后,刘备开始发布和政治有关的政令,主要是赏赐。
新君登基,需要大封天下来安抚人心,赏赐有功之臣等等。
刘邦需要分封功臣,刘秀也需要对功臣做出诸多让步,这些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所必须要作出的客观上的妥协。
但是刘备似乎并不用如此。
对于刘备这一时期的人们来说,真正促成这一次政权更迭的人,是一群罪人,没有那群罪人的突发奇想,没有他们的愚蠢决策,刘备不会那么快登基做皇帝。
反倒是其他核心部下们在这件事情当中处在一个完全听命办事的状态之下,没有刘备的命令和指挥他们什么也没有办成。
他们并不是真正意义那种刘备的合伙人,而全都是刘备的正儿八经意义之下的下属。
他们的功劳是有的,但是并没有刘秀登基的时候那种遍地都是合伙人的状态,大汉第二帝国的合伙人状态没有延续到第三帝国。
他能做皇帝,根本上来说,依靠的是他自己的才能,部下们反倒有诸多需要依赖刘备的地方,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是刘备给拉出泥潭的,纯粹依靠刘备上岸,属于恩人了。
而且此番登基事件,从头到尾都是刘备一人决定一人谋划,甚至是一人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部下们只要听从他的指挥就可以。
当刘备正式做皇帝的时候,他早已经做了好几年实际上的皇帝了。
合伙人?
曾经或许是有的,凉州时期,刘备还是有一些合伙人的,但是随着刘备的权势越发的庞大,军功越发的强盛,这种合伙人的基础已经消失了。
就算是最早投资刘备的几个大家族,现在也不敢以合伙人的身份自居,所以,大汉第三帝国没有合伙人。
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并不需要让渡自己的权力给谁,然后塑造一个全新的执政团体,他只需要正式确立起自己绝对的政治权威,以自己来领导整个朝堂,就足够了。
在这个登基大典的封赏仪式上,配合刘备完成这次政权更迭的人们所得到的是爵位的提升,食邑的增加,钱财的赏赐和土地的赐予。
还有一些人得到了房屋的馈赠,亦或是食盐、蜀锦等硬通货的赏赐,除此之外,并没有谁因为这场政变得到了职位和权力的提升。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因为在刘备上位之前,反对者们已经不具备实权了,尤其是中央朝廷的实权,已经基本上被刘备掌控,反对者们只是有名,而无实。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登基之前,雒阳朝廷的政治生态就是稳固的,掌握实权的就是他的部下们。
登基之后,把那些虫豸们扫灭之后,中高级政治官员的职位依然是那些人,底下一些因为郑泰和董重而受到牵连的中低级官员、吏员的缺口并不需要在这个场合提出。
难道要让刘备亲自在登基大典上宣布提拔某某某成为尚书台令史?
这是毫无必要的事情,之后交给吏部按照规章制度办理就可以了。
皇帝,只需要做更加重要的事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