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用户中心
懒人小说 > 历史 > 顽贼 >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另一个选择

第三百二十五章 另一个选择

书名:顽贼 作者:夺鹿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3-02-02 10:45:48

腊月初九清晨,暂住帅府旳师成我回到城外军器局,把百工局的主官叫去吵了一顿,没头没脑的让他严抓生产质量。

顺便让军兵给城内送一张新的拔步床。

元帅府内室的屏风后,白柳溪在樊三郎脸上擦上一点胭脂,装点好了头面簪坠,云交月才笑嘻嘻地把铜镜伸过去。

樊三郎看着镜中自己久违的装饰,眼中带着喜意,但最终还是摇头将头面一点点卸下,道:“还是扎发巾吧。”

白柳溪和云交月也拗不过,只好让樊三郎把头面解下,自去浴室给晨练后洗澡的刘承宗擦身子。

因为床坏了,昨夜她们谁都没睡好,四个人只要有一个人翻身,断裂的床板就吱吱响,以至于聊了半宿的天,樊三郎差一点就说出杜巧儿这个名字,但还没说完就被刘承宗制止。

他说救命恩人是再生父母,用再生父母的名字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也是孝。

天宝在府门外备好了马和一辆马车,今天刘承宗要带她们去给樊三郎上个坟,然后就去西宁了。

元帅府的东西方有两件大事。

一是海北知县陈钦岱经驿站送来的消息,西边的祁连山在冬季出现许多蒙古人,据说阿尔斯兰逃跑后死在了肃北,但为谁所杀尚不得知。

二是父亲刘向禹从西宁接连传来两个消息,早一天送来的是元帅府粮草危机已被妥善解决,晚一天又送来消息,粮食恐怕仍有缺口。

刘承宗在俱尔湾东南山下的衣冠冢给樊三郎烧了纸,便带人启程去了西宁城。

一路上他皱着眉头思虑局势。

阿尔斯兰带走了两千多个蒙古战兵和大量粮草,几乎就是自己西迁时的缩小版,这样的人死在肃北是正常现象,能像他一样站稳脚跟才是偶然。

刘承宗估计阿尔斯兰多半是死于内乱,如果他在狮子军中没有转战陕北带来的威望,进驻青海湖沿岸也很容易爆发内乱。

所以他并不认为这算什么大事,反而是父亲从西宁传来的消息, 非常古怪。

前一天还送信说李天俞愿意为元帅府出力, 可以用一个伯爵, 换来十万石粮草。

转眼第二天就又送信说恐怕粮草仍旧不济,必须要由他到西宁去拿主意。

刘承宗认为事情能让父亲这么重视,一定是有了大的变故, 需要用兵?

他心底倾向于向东用兵,却又投鼠忌器……河湟谷地有数千顷良田, 握在别人手里终归不如自己手上放心。

但东边土司堡寨林立, 还与康宁不同, 这里的土司汉化程度之高,比汉人大地主还像汉人大地主, 兼以宗法维系,不经分化向东用兵,以元帅府的军力, 只会寸步难行。

寸步难行不可怕, 刘承宗已经非常正经的攻过一次城池, 有了些许心得, 他有信心一座堡子一座堡子啃到河口,跟兰州隔河相望。

可怕的是步步前行, 必然耽误农时、摧毁田地,致使守军坚壁清野……那打下河湟谷地就没意义了。

经过鲜血浇灌的田地,后年必会收获丰收, 但明年不能收获粮食,元帅府扛不住。

临近西宁卫, 正赶上镇海营大操,刘承宗便下营观操。

镇海营的士兵在西宁比较特殊, 和伏羌堡一样,这里的士兵都是大明官军, 过去参将是土司祁国屏。

不过镇海营正常经历一场权力斗争,这场斗争历时十四个月,比刘承宗南征的时间还长,随着归德之战镇海营南下才正式结束。

整整十四个月,刘承祖和祁国屏围绕着镇海营的军粮、装备、福利你追我赶,二人使尽浑身解数,一度斗得难解难分。

刘承祖给镇海营发粮, 祁国屏就给镇海营索饷,兰州还真给运过一次银子;刘承祖给士兵种人痘,祁国屏就找人收买种痘师,刘承祖要调兵南下作战, 祁国屏就不让军队出营。

直到朝廷陈兵兰州封锁关防,祁国屏才没了斗争的底气……一千五百个营兵,没朝廷的支持,他哪里养得起。

最后别无他法,祁国屏也和李天俞一样,回家歇着去了。

如今营中管事的是西宁卫千户冯瓤。

谁能让西宁卫给粮,谁就是镇海营的首领,在这件事上,冯瓤可以而祁国屏不行。

因此当大元帅阅操的消息被传令兵交替喊着通报全营,刘承宗才刚走进营门,就听见营兵们山呼万岁的声音。

祁国屏想过鼓动营兵夺取西宁城,但不仅士兵不为所动,军官也不愿开战。

营兵对元帅府和土司间的争权夺利心知肚明,但大伙儿对此乐见其成,他们不仅反对祁国屏对西宁卫动兵,也反对刘承宗对祁国屏施以武力。

大家都聪明着呢, 今天发粮、明天发饷、后天发棉袄被褥的日子,谁不喜欢。

哪怕刘承祖赢了, 只要祁国屏还没死,他们该有的军粮就不会拖欠, 甚至还会得到从来没见过的饷银。

冯瓤在营操时对刘承宗说:“都是老兵好兵, 不比榆林兵差,只是被欠饷欠疲了,我们跟他们说啥都没用,朝廷跟他们说啥也没用,只能每月一石粮一两银,想怎么练就怎么练,想调到哪儿就调到哪儿。”

刘承宗笑笑,非常理解,这是朝廷军队的情绪转变缩影,对他来说是十足的好现象。

事情对这些营兵来说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即吃谁的粮、拿谁的银、听谁的话。

军队和老百姓不一样,军队受朝廷征调,当兵吃粮是天经地义,而当朝廷做不到这份天经地义,军队仍会沿着惯性向前走,直到他们遇到另一个可能的选择。

刘承宗就是另一个可能的选择。

不过对于东边的事,似乎还仅限于刘家父子知晓,冯瓤对此一无所知,倒是提到了在平凉府的高显,正在大海捞针。

高显原本留在平凉府是为了养伤,伤养好又留在那练了些民壮,后来就让韩小王帮他派人在山西找婆姨,到现在也没找着,前一段让兰州的王府给送了封信过来,本想往西走,又听说朝廷把兰州关防锁了。

刘承宗挠挠脑袋,也对这事挺头疼,让冯瓤给高显回封信,让他就暂时在平凉待着,等拿下河口再说。

等刘承宗进了西宁城的衙门,见到父亲,刘向禹并不像书信中那样紧急,细细说了李天俞愿意提供粮草的来龙去脉。

“他要把身家性命都押在我们这了。”刘老爷拢着胡须轻笑:“十万石粮,从黄河东南临洮巩昌运送过来,一两五钱一石还不够成本,会让他得罪很多人。”

刘承宗想着这事,摇头道:“大,我以为这不是得罪多少人的事,这个价不论从临洮还是巩昌,运入河湟谷地算上脚价,粮价不到每石一两,没人会做赔本买卖,根本轮不着他得罪。”

却没想到刘向禹没有任何意外,言之凿凿道:“会,他把持西宁粮市多年,不论他怎么把粮食运过来,在西宁我们用白银一两五钱买。”

刘向禹道:“如果粮商对价格不满,可以用毛皮抵价,每石加羊皮一张,金银不能加,十五万两定死,这不是在俱尔湾,金银出去回不来。”

说着,刘向禹摇头笑道:“粮食能运进来多少不重要,能运进来很重要;多少钱不重要,让夹缝里的李天俞离开河湟谷地最重要。”

“让李天俞离开河湟?”

刘老爷点头道:“李天俞不运粮,最先死的就是他;他不想死,就要先去吓唬河口那边的官军,粮食想运进来,河口将官不放手可不行……将官放粮进来本身,比放多少粮进来更重要。”

刘承宗转眼便已清楚父亲的打算,李天俞是一块试金石,能不能把粮放进来,是父亲对把守兰州黄河一线官军战斗意志的测试。

“父亲的意思是,若粮能放进兰州,哪怕只有一万石,也能说明官军不愿打,或者说他们没准备好。”

“对。”刘向禹接着道:“而李天俞做了这事,不论能不能把粮放进来,他自己怎么想不重要,黄河另一侧所有人都会认为他在给你做事,兰州的官军打进河谷,他也要遭殃。”

“所以父亲觉得,他会真正投靠我们?”

刘老爷先是点点头,随后又摇摇头,言语上并没有那么笃定:“现在还说不准,看他过年去不去给你拜年吧,如果去的话,多半会讨要一块安身之所,让他去哪儿都行,比如乌兰山什么之类的地方。”

“乌兰山不行。”刘承宗果断摇头道:“乌兰山有盐池田地和小城,我正打算在那边设一座驻军一千二百户的军堡,倒是山南山北或山西甚至揣旦绿洲都行。”

刘老爷一听揣旦绿洲,心说儿子比我还狠,便劝道:“山南山北就行了,好歹过去经营几年也能种个地,扔揣旦去成啥了。”

刘承宗点点头,他也就是随口一说,便接着问道:“那父亲说就算运粮恐怕还是不够,是什么意思?”

提到这个,刘老爷脸上非常欣喜,抬手轻轻在桌边锤了一下,神神秘秘道:“向东进军的契机到了……东边百姓向元帅府求援了。”

“求援?怎么说?”

原来最初是今年夏季青黄不接的时候,西宁东边碾伯等地有数十百姓结伴向西宁卫借粮。

那时拉尊的部民还未涌入西宁,元帅府在粮草上非常充裕,这事甚至没上报到卫衙,仅到副千户贺自节那就把事定了。

这贺自节最早就是宁州的土贼头目,也是穷苦出身,最知道百姓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日子难过,反正数十个百姓的口粮也不多,他跟部下士兵商议后,就从军粮里一人挤出一口,取了些粮食救济这些贫苦百姓。

本质上就是救急所用,他们刚好有,因此也没图啥回报,能活一个算一个。

但在这个时代,事情往往是拥有慢慢变坏趋势的,就像他们在陕北时的日子一样,不会变好了。

紧跟着到了秋天,元帅府这边发现人口激增,粮草恐怕到明年就不够用了;而河湟谷地的百姓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

这是个连锁反应,西宁发现粮食不够用,就要从市面上购入粮食;大宗的粮食购入让市面上的存粮变少,正赶上百姓给朝廷完粮,官军封锁河口。

河湟谷地粮价激增,在这过程中什么妖魔鬼怪都出来了,粮价一天一个样、放贷的利越来越高,粮食一度涨到一石白面二两银子。

这价格比起陕北的粮价不算高,但陕北那种极端情况是属于富人都活不下去了,河湟谷地不一样,本来九钱一石的粮食翻了一倍,绝大多数百姓都活下去了。

粮价上涨,农民并不能从中取利,河湟谷地的自耕农本就不多,佃户都是寅吃卯粮,去年的粮债过年还没还完,开春又得借粮下种,以至恶性循环,他们根本坚持不到高价卖粮的那步工序。

更何况即使是自耕农,河湟不少田地种植的都是榨油类的经济作物,粮价上涨并未使油价上涨。

“更多农民跑到元帅府,请求借给口粮种粮。”刘向禹说完,看向刘承宗道:“烈火烹油,彻底把持河湟谷地的机会来了。”

刘承宗都快遏制不住自己的笑容了,这才是真正的瞌睡就有人送枕头,他做梦都希望百姓和士绅、佃农和地主、门丁和土司被分化开来。

这场粮价引发的动乱,就是最好的机会,表面上亲密无间如鱼入水的各个阶级,被粮铺每石二两的标价隔开一条鸿沟。

他深呼吸数次,才勉强将面色恢复平静,认真道:“父亲,前些时候,水师衙门的周同知跟我说过个事,说我不是东虏,不是西虏,不必横行蛮暴,稍行仁义,就能收取河湟百姓民心,我觉得他说得对。”

“元帅府在没病没灾的太平地方行事,本事确实还不够。”

刘承宗说罢,抬手换了副表情,很认真道:“但在缺粮的地方,我们是天底下最有方法的人……西宁的土司耳目众多,父亲挑选几个求粮农民,送去俱尔湾。”

“我会选派人手制定计划,准备两支军队一明一暗,今年过年就让土司们选边站,明年开春,我们的队伍会在整个河谷率民暴动,同时以一军迅速推向河口抢占先机,让朝廷无从介入。”

说到这,刘承宗脸上带着掩不住的兴奋,他还从来没组织过这么庞大且严密的行动,只有三个月的准备时间:“如果一切顺利,兴许不会耽误明年春天河谷百姓下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启体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